2012-02-16 01:39:01
作為A股唯一一家眼科醫療上市公司,愛爾眼科也許很難想到,蔡瑞芳教授的一句話會引發如此迅速的股價波動。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陳時俊 劉明濤發自上海、成都
每經記者 陳時俊 劉明濤發自上海、成都
作為A股市場唯一一家眼科醫療上市公司,愛爾眼科(300015,SZ)方面也許很難想到,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的一句話會引發如此迅速的股價波動。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臺灣地區最早引進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技術,俗稱“鐳射近視矯正手術”)的眼科專家蔡瑞芳公開表示:“因長期觀察發現,不少當年接受該類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研判可能和當年動刀后角膜瓣發炎有關。”出于后遺癥風險的審慎考慮,蔡瑞芳宣布不再做該手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愛爾眼科昨日(2月15日)晚間發布澄清公告,稱準分子激光屈光手術是一種相當安全,成熟的手術,個別手術失敗患者出現并發癥則可能是病人本身存在白內障、青光眼和視網膜等問題。愛爾眼科還稱,臺灣某醫師認為準分子手術不安全的說法缺乏可靠證據。
股價昨日兩市跌幅最大
盡管如此,愛爾眼科仍是昨日兩市跌幅最大的股票,股價下挫2.49%,收報于22.74元。
公開信息顯示,“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是通過切開角膜瓣,用薄刀片或激光設備削薄角膜基質的方式改變眼球的屈光結構,以此達到調整光線聚焦的目的,常用于矯正近視等。
點燃事件“導火索”的蔡瑞芳教授表示,在接受鐳射近視矯正手術后的十幾、二十幾年后,會有一些并發癥陸續出現。最近就接到十幾例不堪并發癥困擾而前來就診的案例,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多家眼科醫院,并聯系上相關手術的過往病人。有兩名接受過此手術的上海患者就向記者表示,已經存在夜間視力急劇減退的情況。一位國內眼科醫療集團的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每年接受準分子手術的,保守估計至少也在一二十萬。截至目前,累計接受過該手術的可能超過百萬人。
愛爾眼科2010年年報數據顯示,準分子手術2010年貢獻收入2.81億元,占其總收入的43.90%。而其高達71.31%的毛利率也是所有醫療服務中最高的。此外,公司累計已有55萬例該類近視的手術量。
愛爾眼科方面急忙澄清
后遺癥的恐慌完全消弭之前,對于愛爾眼科的波及或仍有持續之勢。
針對媒體的報道,愛爾眼科認為,“激光治療近視的手術本身是安全的,其手術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手術醫師對手術的掌握程度、患者適應性的選擇和設備性能的好壞等。”
愛爾眼科還澄清稱,準分子激光屈光手術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現已發展成為一種相當安全、成熟的手術。即使是像美國這種對于治療手術十分嚴謹的國家,其每年也有近百萬人接受該項手術,而且開放飛行員也接受這項手術,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也都不禁止該項手術。
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認為,蔡瑞芬的決定僅代表其個人觀點,目前并沒有科學證據的支撐。醫療行業是一個與風險伴行的行業,我們的實踐中也不可避免出現風險。但多年以來這類患者比例很小。”
陳邦還表示,準分子手術在愛爾眼科的業務中占據了很大的一部份。臺灣地區衛生部門對此解釋稱,除非世界專家學者都認同準分子手術對人體有害,否則不會單憑一個醫師意見就禁止手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致電愛爾眼科,公司董秘韓忠介紹稱,“鐳射近視手術已引進臺灣地區十九年,受術病人至少有二三十萬人,出現手術副作用或并發癥的比例是極低的。”
韓忠還表示,“愛爾眼科會嚴格控制和掌握手術的適應癥,我們的患者從沒出現過度矯正和矯正不足的狀況,也沒有患者在手術后出現異常的現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