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5 01:02:5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娟娟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張娟娟 發自上海
近日,由雨潤集團投資興建的上海福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福潤)一期屠宰項目正式建成,并進行試投產。該項目年生豬屠宰能力達200萬頭,經過市場培育并完全達產后,將實現年銷售收入約30億元,可為當地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
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愛彬表示,上海工廠建成投產后,將進一步完善雨潤在全國的網絡布局,鞏固其行業龍頭地位,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另外,李愛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為確保原材料的安全,強化對上游產業鏈的控制,未來幾年內,雨潤將把發展重心從屠宰業轉向養殖業,預計到2020年,集團生豬養殖有望實現100%自養或可控。
上海工廠試投產
上海福潤于2008年8月開工建設,項目位于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占地面積450畝,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總投資8.6億元人民幣。項目按國際標準設計建設,建成投產后,年生豬屠宰能力將達到200萬頭,主要產品規模為胴體肉66600噸/年、分割肉39960噸/年,肉制品10000噸/年、豆制品5000噸/年、休閑食品5000噸/年、豬副產品49950噸/年、禽類制品5000噸/年。
一期屠宰項目采取二氧化碳窒息法、真空抽血法、立體蒸汽燙毛脫毛、天然氣燎毛等國際先進屠宰工藝,是目前上海乃至全國最現代化的肉制品生產企業之一。二期工程計劃2012年底前完成。完全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約30億元,實現年利稅約1億元,可提供白鶴鎮和周圍地區1500個就業崗位。
“上海是雨潤的大本營,該工廠投產后,上海市民將吃到本地生產的雨潤產品,而對于企業,不僅能節省一定的物流成本,同時又能為上海市民提供更加新鮮安全的肉制品,意義非凡。”李愛彬說。
公司認為,該項目可直接和間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包裝業、物流業、飼料業等,并為提升白鶴鎮農業產業化結構水平發揮積極作用,為上海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及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積極貢獻。據介紹,雨潤現有生豬、牛羊、禽業等200多家屠宰工廠,其中100多家已投產,該集團2011年全年實際生豬屠宰量達2000萬頭左右,低溫肉制品市場占有率已連續14年位列全國第一。
全年藥殘檢測費5億元
為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雨潤率先在行業內建立了“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食品可追溯體系,在生產過程中嚴把21道檢驗關,做到瘦肉精檢驗“頭頭檢”,全年藥殘檢測費用達5億元左右。“這么大規模的檢測費用,雖然與企業的短期效益成反比,但從長期來看則是統一的。”李愛彬認為。
然而,即便是“頭頭檢”,仍無法保證徹底消除由人為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當被問及如何保證員工的職業化程度和對產品檢驗的重視程度,以確保企業設定的制度與機制得到貫徹執行時,李愛彬告訴記者,集團在設定內部組織架構時,對品管部和財務總監實行垂直管理,即各分公司的品管人員和財務總監由集團總部統一委派,人事關系、薪水發放等全部隸屬于集團總部,并每隔三年輪崗一次。此外,雨潤實施“食品安全一票否決”的管理制度,即凡是違反食品安全管理規定的總經理,不論經營業績大小,一律立即撤職下崗。再者,生產企業還會與供應商、客戶、合作伙伴等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書。
日前,作為江蘇省打造“放心肉”服務體系一個關鍵部分的生豬屠宰監管系統正式啟動,包括雨潤在內的166家規模以上生豬屠宰企業的規范化生產被列入視頻監控,監管部門可24小時在線全程監控各大肉企的生產狀況,包括原材料采購、靜養、屠宰、分割、預包裝、肉品出廠以及無害化處理等各個關鍵崗位和工序的實時動態。
2020年前實現生豬完全自給
在生豬屠宰行業,最大的風險莫過于原材料的質量把控,如何確保原料生豬的安全是擺在肉食品企業面前的難題。對此,李愛彬表示,雨潤集團正在按照自身的規劃新建若干大型現代化養殖場,不斷提高原料生豬的自給比例,將原料風險控制在自己可把控的安全范圍之內。未來幾年內,雨潤將把發展重心從屠宰業轉向養殖業,預計到2020年,集團生豬養殖有望實現100%自養或可控。據了解,目前雨潤的原料生豬自給率僅為5%左右。
面對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雨潤提出了“全產業鏈發展確保食品安全”的理念,即縱向覆蓋種植、飼料、育種、養殖、屠宰、精深加工、生鮮連鎖、熟食專賣和電子商務等;橫向延伸到生物制藥、冷鏈物流、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等;產業遍及豬、牛、羊、雞、鴨、鵝、兔等,發展成為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鏈經營企業。
目前,雨潤正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即前端發展現代養殖業,中端提升加工產業附加值,后端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業和生物制藥行業,形成一、二、三產業的科學組合,實現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農業科技型企業轉變,通過完善發展模式來保障食品安全。
淘汰50%以上落后產能
根據中國肉類協會公布的數據,目前中國年出欄生豬近7億頭,全國擁有2萬家以上屠宰工廠,但真正形成品牌化和規模化經營的企業不足千家,國內市場占有率前三位的企業不足全國市場總額的10%。中國屠宰行業的集約化發展水平還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大部分屠宰工廠尚不具備最基本的檢驗檢疫設備,約75%的定點屠宰企業實行代宰制,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隱患。
2009年12月,商務部正式公布了《全國生豬屠宰行業發展規劃綱要》,力爭到“十二五”末淘汰50%以上落后生豬屠宰產能,全面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提高行業集中度,鼓勵規模化和品牌化經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