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1 00:08:01
國務院醫改協調小組專家、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李玲
2012年,醫改攻堅的關鍵一年。
明確醫療衛生制度的模式選擇,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公立醫院的走向,是醫改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隨著醫改不斷推進,醫保、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藥品保障體系的統籌協調、綜合配套問題越來越凸顯。比如,醫療保障的覆蓋和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強化了各級醫院多掙錢的激勵,但政府的大量投入還沒能有效地轉化成百姓的福利。
我們在調研時常聽到的反映是:公立醫院改革目標不夠明確,而公立醫院的目標定位以及各體系的關系取決于我們選擇什么樣的制度模式。
國際經驗證明,醫療衛生制度的發展必然要以一種模式為主。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以公立醫院為主,包括英法澳等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印度、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建立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是各國醫改的大趨勢。
從安徽、陜西和寧夏的醫改實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中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模式的雛形。基本的經驗是:在地方主要領導的有力推動下,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實行醫療衛生體系的綜合改革。
我們應該明確,公立醫院既是醫療服務的主體,也是醫療保障的主體,承擔提供醫療服務、調節醫療衛生資源分布、控制醫療費用、引導醫學模式轉變等多種職能。
公立醫院改革不僅是醫療衛生制度創新,更是政府管理體制創新。公立醫院現存問題的根源主要是政府責任的不到位和政府行政體制及監管能力的不足。
對公立醫院的外部監管和內部治理是政府執政能力的體現,建立和創新與我們目標相匹配的管理機制和手段極為迫切。
首先,要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這是中國醫改最大的政治優勢。領導力和執行力是醫改成功的關鍵因素。
當前,在大多數地方,醫改辦人員大多是臨時抽調,能力參差不齊,這些都和醫改這樣一個全局性重大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為此,要盡快落實醫改辦的編制,選拔、配備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執行干部。
其次,要建立與目標相匹配的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目前,我國醫藥衛生的行政管理涉及部門太多,職能高度分散,統籌協調成本太高,政策的整體性、一致性和執行中的部門聯動性都顯不足,各部門之間目標不一致的問題逐步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醫改的一個瓶頸,需要痛下決心改革管理體制。
國家要建立統一的醫藥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務院設立國家健康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的一個部委,統籌管理醫療衛生服務、醫療衛生保障、醫療救助、藥品生產流通、計劃生育等業務,整合醫療衛生資源。
在國家健康委員會下,分別設立社會醫療保險的經辦和監督機構、醫療衛生服務的舉辦和監督機構、基本藥品器材的管理和監督機構等,形成大部門統一領導、大部門內部各機構分工負責、精簡高效的醫療衛生管理和監督體系。
第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醫療信息化技術的突飛猛進,大大豐富了監管手段,使得傳統醫療體制發生了顛覆性變革。
信息化是創新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創造中國醫療模式的有效手段。英國于2006年以來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美國政府舉辦的退伍軍人醫療系統,通過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改革,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醫院”,成為世界公用事業改革的亮點。
我國人口規模大、政府執政能力強,并且有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參考,完全可以實現醫療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當前,我們應在各地探索的基礎上做好以下一些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出臺統一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有可能的話建立國家統一的基本醫療信息系統;二是提高信息化在監管和績效考核方面的功能;三是鼓勵健康信息的處理和開發服務,這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為解決大學生就業提供出路。
公立醫院改革除了體制機制的建設,也要構建“大醫精誠”的醫院文化,這是醫院的靈魂。從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