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2:42:5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馬林楠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馬林楠 發自成都
7.5萬平方公里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勘探、1萬平方公里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勘探——成都歐迅,參與了上述我國海洋歷史上的兩個重大項目,并為國家取得“專署勘探權”。
深居四川內陸的歐迅為何在“海洋領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本是學醫出身的董事長俞祖英,究竟是怎樣的機遇讓他愛上了海洋研發?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成都歐迅海洋工程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該公司正在執行的國家863項目有2個,正在申請洽談的重大項目有6個。
“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是俞祖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創業者最中肯的建議。他認為,公司不靠請客送禮,就靠吃“技術飯”,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有非常大的成就感。“最自豪的就是能夠讓一個西部內陸企業在‘海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學醫出身 輾轉入“海”
初次見到俞祖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樂觀、慈祥,完全看不出是已經70歲的人。當記者表明來意時,俞總非常友好地對記者侃侃而談……
“其實我是學醫出身,看不出來吧?”俞總笑著回憶到,他是重慶人,大學畢業后就被分配到成都,從事醫藥器械管理工作,后來又做風險投資管理工作,直到年滿60歲退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俞總的“海洋事業”在他退休后才開始。2001年,俞祖英發起創辦了四川海洋特種技術研究所,主要研發深海探測技術方向。談到“第二事業”,俞總高興地介紹,60歲才進入這個領域,他是把它當成他未完成的事業在做。“不在乎能賺多少錢,不在于能功成名就,其實就是人生的一種追求。”
“在四川高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工作的時候就跟‘海洋’相關領域有所接觸,當時是對海洋領域提供科技投資服務。”俞總稱,10年前“海洋”領域并沒有現在這樣受重視,但當時他就認為這個領域有非常寬闊的發展空間,現在的情形也證實了當時的判斷是正確的!
王洪杰是公司的副總經理,也是陪著俞總從創辦海洋技術研究所走到現在的創業團隊成員之一。用他的話來說,他跟俞總是偶然認識,能走到現在算是一種緣分。“我當時在成都一家公司做醫藥器材銷售,而俞總在醫院做器材管理,于是我們就這樣相識了。在1994年的時候,我們看好生物材料研發方向,1998年我們就轉向到海洋裝備技術了,然后一起開辦研究所,去年建立歐迅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公司,一直走到現在。”
據了解,四川海洋特種技術研究所和成都歐迅海洋工程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均是由俞祖英發起創辦,研究所在2001年12月創辦,而歐迅公司則是在去年8月建立。歐迅充當的“角色”則是研究所的產業化公司。
海上作業歷險記
談到“深海技術探測”,俞祖英滔滔不絕,稱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夠讓西部企業在海洋領域爭得一席之地。“我剛從上海開完海洋研討會,內陸企業只有我們一個,其他全是沿海企業。雖然我們是一個民營企業,但跟我們合作的有軍工、國防、民營、高校等各大領域。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能夠把創新平臺建立起來,整合各個領域的資源。”
俞祖英直言,在創業的途中快樂和開心占據了大部分時間,但偶爾也有失落的時候。“目前公司整個團隊年齡偏大,退休后再到歐迅工作的占30%左右。有時候確實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司訂單越來越多,但身體承受的壓力卻非常大。”他說,他們希望培養一批接班隊伍,讓公司能夠注入更多年輕的活力。
“干我們這行啊,就是要吃得苦!因為我們可能經常會出海,出一次就是一個月!”王洪杰回憶1998年出海那次刻骨銘心的經歷。1998年當時他在臺灣海峽作業,遇到了10級大風,把他從甲板這一頭打到了另外一頭。“一般情況遇上10級大風就不會工作了,但那天船上帶隊領導說因為工作量太大而完不成,必須堅持工作。那一次我持續1個多星期不能吃東西,食物基本不消化,睡覺必須得用帶子捆在床上。”
“我因為年齡大了會暈船,所以基本不出海。”俞祖英說,在海上“作業”時,四五層樓高的大浪司空見慣。出一次海則要30天-40天,一個組3個人,白天8個小時晚上4個小時輪班工作。“在船上前20天還有蔬菜,到后面就只有土豆和蘿卜了……
“能夠克服的我們都會盡最大力去克服,但在2007年我們遇到了最大的一次困難。”俞總說,2007年我們承擔了一個國家重大項目,產品出來以后海試卻失敗了。“我們的設備在深海4000米左右進行海試,可能因為與船體搭配不恰當,設備被損壞了,我們不得不拖回設備重新做……當時國家撥的經費快用完了,整個團隊只好省吃儉用少拿錢,推遲2個月發工資,盡量滿足項目的正常進程。”
碩果累累 全國領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四川海洋特種技術研究所從創立之初到現在可謂“碩果累累”。“十一五”期間,該研究所一共承擔并參與了12個 “國家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項目課題,其中探索性課題6個,重大項目6個。包括“深海水密電纜及接插件關鍵技術的研究”、“3000米深水防噴器組及控制系統的研制”等。
“你看,這個潛標系統是我們做的。”公司副總經理王洪杰指著報紙給記者看,在海洋上矗立著一套潛標系統,而正是這套潛標系統幫助中國南極考察隊記錄著海底數據。“潛標系統在海底放置的時間越長,其記錄的數據越具有科研價值。”
“我們做的事其實是造福子孫的工作!”俞祖英坦言,隨著人類對地球的開采,總有一天會將注意力轉向大海,而他們就是做“海底勘測”,幫助人類了解深海領域有多少可開發利用的礦產。
俞祖英稱,10年之前能夠轉向研究 “大海”,完全是憑自己對這個行業領域未來發展前景的判斷。“科研所成立到現在參與了國家很多重大項目課題,然而創辦歐迅純屬偶然。有一次參加一個科研活動論壇,在場的一位領導就開玩笑地問,你們科研所有那么多的成果,為什么不創辦一家公司把所有的科技成果轉換成生產力呢?”于是,他回家就琢磨著,是啊!科研所都是研發項目課題,而公司才能將成果轉換成產值,為國家、百姓做貢獻。所以,歐迅海工就這樣誕生了……
“其實,沿海很多城市邀請我們去開公司,但我們離不開四川……”俞祖英稱,雖然他是重慶人,但在四川工作了幾十年,對這里非常有感情,并且四川省、成都市各級政府都對他們提供很大的幫助。“高新區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高新區創新中心把自己的辦公地點就讓給了我們!還給了我們住房優惠,為我們申請了70萬元的國家創新基金。”
“雖然公司成立才1年,但2011年產值能夠突破1000萬元,利潤達300萬元!”俞祖英自信滿滿,現在很多風投希望跟我們合作,公司蒸蒸日上。
創業觀察
作為一個在四川的內陸企業,能夠在“海洋勘探領域”占得一席之地,不得不承認歐迅的成就……公司董事長俞祖英年逾七十,本來可以在家坐享清福,但為了自己的創業夢想而孜孜不倦。他說,這是他的“第二事業”,他希望帶領公司成功上市創業板。
歐迅的創業團隊人數并不多,僅20多個,并且大多數與“海洋勘探”專業不掛鉤,但后期的努力卻依然能夠讓他們在行業內獲得話語權。這充分說明“行行出狀元”,努力付出就會有回報。
在四川海洋特種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誕生的歐迅,正在將研究所的成果轉化成公司的產值,并最終造福社會——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智慧。成都高新區在引進一流人才、一流企業方面同樣具有智慧,同時還有魄力和膽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