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1-12-09 11:34:04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因紡織企業收購積極性不高,更多的棉花正在向國家收儲轉移。”昨日(12月8日),山東德州一戶棉花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不是19800元/噸的國家棉花收儲價支撐,當前棉花的收購價或將跌至13000元/噸左右。
卓創資訊行業分析師孫立武告訴記者,以德州為例,算上人工成本,當地棉花成本價約在1300~1400元/畝,按照400斤/畝的平均產量、4.0元/斤的籽棉收購價計算,棉花的實際純收入僅為200~300元/畝。
據中國紡織網消息,當前山東部分地區棉花現貨市場整體成交量比較清淡,大部分企業傾向于交儲,不過受近期天氣影響,交儲數量略有減少。
隨著國內外棉花市場行情走弱及新棉收購加工量的增大,部分交儲企業對國家敞開收儲信心仍不足。對此,中儲棉正逐步增大了單日收儲量。
據中國棉花信息網統計,截至12月8日,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共完成132.661萬噸,其中,內地庫點成交410490噸,新疆庫點916120噸。
在多次表態敞開收購的同時,中儲棉總公司日前指出,已準備倉容計劃量達到410萬噸,占全年預計產量748萬噸的55%。這也是中儲棉首次透露不限量收儲的準備庫容。
今年,農發行亦在大力支持國內棉花收儲,截至10月末,農發行共發放棉花收購貸款458億元,同比增加253億元,增幅達到124%;支持企業收購皮棉3626萬擔,同比增加2033萬擔,增幅128%。
天琪期貨分析認為,中儲棉相關公告推出是給市場再次注入托市信心,從需求的情況來看,供大于求仍壓制著棉價。
“隨著收儲順利進行,大量棉花退出市場流通,一段時間后市場將會達到供需平衡點,棉花市場價格會逐步平穩直至回升。”中儲棉表示。
“收儲量持續增加,市場上流通棉花減少,棉價或將產生一定支撐。”孫立武認為,中國敞開收儲成為市場對棉價信心的關鍵。“后期隨終端消費回暖,棉花產業鏈盈利或將增加,棉價亦將出現回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