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1-11-16 08:44:16
北京文博會已經舉辦了六屆,這屆異常火爆,因為文化產業被列為國家支柱性產業。證券時報記者從文博會組委會獲悉,文博會期間共簽署文化創意內容產業的產品交易、藝術品交易、銀企合作等協議總金額高達786.85億元,比上屆增長65%,文化產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不過,資金短缺、交易平臺不規范仍是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對此,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文化產業應更多地與金融資本融合,投融資體系需要變得多元化。同時,還要規范文化資產交易平臺,規避藝術品交易過程中的各類風險。
破解融資難需金融助力
“我手上有很好的本子,如果兩三年前有資金啟動,現在我的公司或許產值過億了。”在第六屆北京文博會展覽上看到常成時,他穿著一件灰色的舊夾克,很清瘦,略帶文人氣質。常成是一位年近四十的電影制片人,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大的文化公司。
“銀行這次又沒有貸款給我們。”這位電影制片人口氣充滿了失望,“前幾年就有各種政策說要扶持文化企業,這次中央開會又提到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看上去黃金時代來了,但融資問題仍是我們最大的難題。”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動金融支持文化產業。不可否認,資金問題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雖然北京文博會上,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與北京銀行(601169)、交通銀行(601328)北京市分行、工商銀行(601398)北京市分行、農業銀行(601288)北京市分行達成戰略合作,簽訂的貸款合同總金額高達86.7億元。但在常成看來,這些貸款只有華誼兄弟(300027)、樂視網(300104)這樣的大公司才能享受到。
一方面需要資金支持,而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產業不同于傳統制造業,因此更需要金融機構專業化產品和更多品種的服務和支持。“文化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它們規模小,抵押擔保品不足。傳統工商企業一般擁有持續現金流,而文化企業業務一般是"項目性"的,資金回報周期長、不確定性大,例如影視劇的拍攝、文藝活動的舉行都不能產生穩定和持續的現金回報,這給根據財務報表判斷資金回報的銀行借貸帶來了考驗。”一位工商銀行的信貸人員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601988)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文化產業由于需求的特殊性,存在高風險性,產品的附加值比較高,但是行業固定資產可以用來銀行抵押的非常少。文化產業整體來講,代表著未來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方向。
在銀行貸款之外,常成期盼還能有其他方式獲得資金支持。
事實上今年以來,金融機構開始全面介入文化產業的整個鏈條,銀行、保險、風投、私募等針對文化產業特性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創投、風投、天使基金、種子基金等投融資工具不斷擴充。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2011年至今,共有15只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設立,總募資規模達381.5億元,平均單筆基金規模達25.43億元。由財政部、中銀國際、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及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等聯合發起,并計劃吸收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籌集資金,總規模為200億元的中國文化產業基金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文化產業基金。
此外,郭田勇表示,發展文化產業,應該把資本市場的重心下移,發展多層次市場,才能讓更多的包括文化創意類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
文化交易平臺亟待規范
文化部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藝術品交易總額已經達到1694億元,年增長率41%。隨著文化藝術品投資和產權交易市場的迅速崛起,作為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平臺的文交所一時間火了起來。其中,以天津文交所為代表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因大漲大跌的極端價格走勢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今年1月,畫家白庚延的《黃河咆嘯》以1元/份在天津文交所上市,上市總價600萬元,短短兩個月后,其賬面價值被推高到1億元以上,但此后價格一路下挫。到了10月中旬,《黃河咆嘯》的“股價”已從最高點時的18.7元下挫到2.59元,呈現出極端的價格走勢。監管體系、交易規則、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將天津文交所推至風口浪尖。
目前國內文化產權交易所已經超過60家,水平參差不齊,在中國北京產業研究所籌備組負責人彭中天看來,文交所暴露出偏重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擴張速度過快、政策規范跟不上、復合型人才缺乏、數量過多以及發展方向偏離等六大問題,前景堪憂。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核心在于信用,定位在于完全獨立的交易平臺。文交所應該經歷一個完整的進化過程,即讓文化產品遵循無形化、產權化、資產化、金融化直到最后的證券化。
“國內文交所發展方向走偏了,我呼吁盡快成立文交所行業協會,規范這一產業發展。”彭中天提出的這一建議,引發業內熱議。
要規范文交所的發展,首先需要對文交所有正確的定位。云南昆明元盛文化產權交易所CEO羅奔指出,文交所的作用絕不僅僅在于單個藝術品的交易,而是需要發掘和提升整個文化產業的價值內涵,推出能夠解決文化藝術產業發展階段中所產生的不同需求,讓更多的藝術家有更好的藝術創作環境,促進產權資本化的進程,為文化產業提供一個有效的融資服務渠道,讓文化藝術產業的機構和公司能夠獲得健康發展的金融資本,同時也帶動配套服務產業的發展和產業支撐體系的完善。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文交所的出現,也帶來一些問題。其中,對交易的監管是最大的問題。日前,文化部產業司副司長李曉磊表示,國家將進一步完善對文交所的管理。
目前業內傳聞,監管部門對于文交所或將有三方面整頓:一是關停一批不規范的文交所,二是一部分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轉型為文化產權交易所,三是保留幾家做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試點。
文交所資深交易商、天祿琳瑯公司董事長葉強表示,文交所最大的資本在于公信力,其核心價值體現在“獨立、公平、公正”。但現實情況是,本應作為獨立第四方的文交所出現了嚴重的定位不清晰,很多作為平臺的文交所沖到了市場最前線,扮演著交易商的角色。而這歸根到底又在于文交所市場中的市場主體,即交易商體系的嚴重缺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