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9 01:16:15
從最近幾周的宏觀數據來看,由歐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增長減速蔓延至亞洲的風險正在增加。但我仍然相信亞洲地區可以依靠刺激性政策,避免嚴重的經濟衰退發生。
近日,美國公布了部分的宏觀經濟數據:9月份零售銷售月率環比上升1.1%,高于市場預期;本周初始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略有下降(過去4周的均值仍大于40萬人);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57.5,低于市場普通預期的60.2。
隨著美國、日本和歐元區(G3)進口需求減弱,至2011年第二季度,亞洲經濟增長放緩的跡象日益明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周下調了今年亞洲經濟增長預期,從4月份的預計增長6.8%下調至6.3%。中國經濟則隱現 “內外交困”的局面——三季度國內GDP下滑至9.1%,略低于市場預期,9月份的出口和進口均出現下滑,三季度的名義貿易順差收窄至145.1億美元,環比出現小幅下降。9月份,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7.1%,對歐盟出口增長大幅放緩,同比增長從8月份的22.3%回落至9.7%。中國出口下滑與目前亞洲的經濟形勢相符,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亞洲出口和制造業活動出現停滯跡象。亞洲新興市場的制造商似乎正努力完成長期的全球需求增長疲軟而帶來的庫存調整。
初步判斷,由歐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增長減速蔓延至亞洲的風險正在增加,未來幾個月亞洲金融市場仍面臨下行風險。因為自2009年以來,發達國家投資者在亞洲市場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一旦他們突然結算這些投資,可能引發市場信心大跌,債券和股票的大跌可能蔓延至外匯及其他市場。僅在9月,亞洲新興市場股市市值蒸發了1.2萬億美元,相當于該地區去年GDP的1/10。IMF警告說,如果發達國家投資者突然將套息交易資金撤出亞洲新興市場,大跌的風險可能波及亞洲外匯市場。與2008年類似,亞洲外匯掉期市場流動性枯竭,會影響銀行融資,因為許多銀行依賴市場為美元資產融資或達到監管機構對貨幣匹配要求,特別是在韓國和日本。另外,在上周,菲律賓下調了對2011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并推出一個總計17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而印尼央行兩年多來意外地首次下調了基準利率。
亞洲決策者正面臨如何實現“微妙的平衡”的課題:即在限制通貨膨脹影響的同時,防范經濟增長過熱的潛在風險。IMF稱,整個亞洲地區的通脹壓力仍然在高漲,但大多數國家金融狀況仍然寬松。總的來說,我認為亞洲地區仍然可以依靠刺激政策,避免嚴重的經濟衰退發生,理由有幾點:
一是多數亞洲經濟體的財政狀況良好,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低于60%,遠低于美國、日本和歐元區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為85%~200%的水平。雖然印度、馬來西亞和越南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達5%~6%,但是其他經濟體則在3%及以下,印尼、新加坡和韓國等財政更是出現盈余。
二是亞洲新興市場仍然具有實施刺激性貨幣政策的空間,雖然整個地區現在的名義利率低于2008年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前,降息余地比以前更小,但絕對不良貸款比率在3%或以下,表明多數亞洲國家的銀行系統是健康的,足以支持實施新一輪貨幣擴張。
三是亞洲龐大的外匯儲備可對經濟下滑發揮重要緩沖作用。雖然中國高達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備受關注,但其占GDP的比重僅為51%,僅略高于其他10個亞洲經濟體外匯儲備占GDP比重平均值(46%)。當然,亞洲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大以及許多經濟體廣義貨幣供應快速增長,是實施刺激性貨幣政策的一個更大約束。過去3年,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廣義貨幣供應量占GDP的比重上升20%~50%,主要是因為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后實施貨幣刺激政策的結果。(作者系DWS大中華基金經理,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