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01:29:11
龐慶華透露,有些汽車品牌的4S店建設成本飚升,投資超過了1億元。在市場增幅放緩的背景下,汽車市場原有的銷售模式正在遭遇調整。
4S店成本引發廠商矛盾“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會在10%以下,這個態勢令經銷商和廠家始料不及。”龐大集團董事長龐慶華在論壇上曝料稱,“廠家使出渾身解數,大打銷售牌,有的中級車掉價4萬~5萬元。盡管如此,銷售仍然不如人意。可以斷定,有的廠家今年的任務難以完成。”但更令經銷商難以承受的還是來自于廠家日益提升的銷售任務,以及要求經銷商以4S店經銷模式帶來的高額成本。
“過去建一個4S店10畝地就足夠了,現在廠家甚至會出于攀比心態將面積提升至30畝。有的品牌建一個店甚至需要上億元的投資,”龐慶華不無抱怨地說,“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關部門監管缺失所造成。”北汽集團副總裁董海洋也持相同觀點,“4S店是一種昂貴的經銷模式,但不會是全部的模式。隨著市場網絡的下沉和鄉鎮建設的加速,大賣場模式和網購模式,將會對A級以下車型造成影響。”
“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量經歷了從200萬輛到2000萬輛的發展,中國的經銷商也經歷了從原來的4000家到現在40000家的增長,汽車市場也在從增長型向消費型轉變。”董海洋認為,消費型社會的到來,讓汽車廠商更加關注經銷商的生存與經營狀態。
經銷商爭奪產業話語權一直以來,廠家與經銷商的關系頗為微妙,一方面雙方需要相互依存,共謀發展;另一方面雙方又為各自利益不斷博弈。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形勢的改變,廠商關系也有所變化。
“汽車廠家處于產業上游,為經銷商提供貨源,一直以來話語權比經銷商大。”董海洋認為,現在廠家和經銷商慢慢走向平等,話語權由廠商到經銷商,最終到消費者,傳統的廠商關系變為更具競爭力的廠商雙贏。
但是,浸淫汽車銷售多年以來的龐慶華仍然一語道出了多數汽車經銷商的苦惱,“今年以來,廠家壓庫非常嚴重,甚至高達3.5倍,遠遠超出了流通企業通常標準。”龐慶華還提出 “整車廠品牌授權期限”、“外資進口車總代理壟斷”等多個令汽車經銷商感到不平等的“潛規則”。
在龐慶華看來,銷量增長的放緩令市場格局發生了變化,廠家不得不向經銷商提供一些選擇的主動權。但是,想徹底解決廠商的關系,仍需要來自經銷商自身的努力。
“我幾年前就開始提倡集團化是經銷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經營單一品種可能面臨的風險巨大。”龐慶華說,“我將集團化定義為多區域、多品種、多品牌戰略。輔助的手段有區域買斷、品種買斷等。”身為制造商代表的董海洋,也認同經銷商集團化的趨勢,“隨著集團化出現,集中度會提高,以地區覆蓋的經銷商將會勝過或者優于以品牌為專署為特征的經銷商品牌。”
在董海洋看來,如果經銷商集團化,那么經銷商的品牌就變得很重要,未來的經銷商將會和目前的轎車自主品牌一樣,都將經歷一個艱難的品牌塑造過程。他提出,未來銷售發展趨勢中,經銷商品牌將更為重要,要與廠家品牌共同完成品牌的塑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