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8 01:08:43
多年來,漳河流域三省縣市競相建渠、建壩,水資源爭奪戰不斷上演。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河北邯鄲
漳河源出山西東南,流經河北、河南。這條古老而美麗的河流,如今卻因小水電過度開發而“遍體鱗傷”。8月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調查獲悉,這一“創傷”緣于晉冀豫三省的小水電站之爭。
記者在漳河中游的河北涉縣調查發現,該縣合漳鄉黃龍口村仍在為建水電站而紛爭。
“我叫任文廷,是村里的老支書。我今年67歲了。”合漳鄉黃龍口村老支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說,為村民建一座水電站,是他的一大愿望。
6月5日,任文廷率村民為黃龍口村水電站舉行開工慶祝儀式,還從縣城請來了慶典公司。禮炮聲驚動了對岸的古城村,這是一個因爭水與黃龍口摩擦不斷的鄰省村莊。
禮炮觸動三省爭水神經
黃龍口村位于太行山東麓,與河南省的古城村分列濁漳河左右兩岸。
6月5日當天,黃龍口村水電站開工儀式剛開始,古城村就將此事反映到了安陽市水利局。該局派人奔赴現場調查,并向漳河上游管理局和河南省水利廳報送了 《關于制止河北省涉縣黃龍口村新建水電站的緊急報告》。
管轄漳河晉、冀、豫三省交界處108公里范圍的“漳河上游管理局”要求暫停修建黃龍口村水電站。
“鑒于在三省交界處,原來有個不成文規定,水利工程建設要通知上下游各方,三方同意才能開建。”涉縣水利局副局長任景華說。
黃龍口村一位村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90%以上的村民在古城村有親戚,平時兩個村和睦相處,但只要與“水”有關,關系就會緊張起來。
800人的黃龍口村依山而建,村里最寬的水泥路不過兩米。“全村每人的口糧地不到3分。”因村里無任何副業,向上級政府要扶貧款項,是任文廷近年的主要工作。2003年起,任文廷有了建水電站為村里創收的想法。
據介紹,黃龍口村水電站采取鑿洞裁彎取直的施工方式,隧道起于涉縣白芟村,到黃龍口村的直線距離為900米,形成5米的落差,安裝200千瓦發電機組,總投資600萬元左右。
涉縣水利局副局長任景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黃龍口村水電站所在的躍峰渠,直接過來有點落差,對河南沒有影響。
河南方面的態度卻相反。安陽市水利局水務科認為,裁彎取直將使安陽縣躍進渠引水銳減,危及安陽縣西部32萬群眾飲水和30萬畝耕地灌溉。
翻新舊水電站規避“審批”
在河北涉縣境內,距黃龍口村2.5公里處,清漳、濁漳兩條河流于合漳村匯成漳河。任文廷說,濁漳河的水大都已被河南方面通過紅旗渠、躍進渠引走。
“古城村(隸屬于河南安陽)正位于這個交匯地帶,對涉縣境內漳河的水利利用十分敏感。”黃龍口村村民任未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在涉縣,為了留住不多的地表水,越來越多小水電站將水聚集,河流截成階梯狀,人們都愿意把這口水留在家門口。記者看到,不足30公里的清漳河沿岸,至少有5座小水電站。
“去年10月8日水電站更新了200千瓦發電機組,到目前發電量在80萬度左右。”涉縣原曲二級水電站一負責人表示,只要有水,就能賺錢,涉縣供電公司規定的水電上網價格為0.4元/度,如按當前流量,只需4、5年就可收回成本。但是2003年建立以來,水電機組遠沒達到滿負荷運轉,原因是水量不夠。
紅旗渠缺水嚴重
多年來,漳河流域三省縣市競相建渠、建壩,水資源爭奪戰不斷上演。
“現在躍峰渠上修建水電站,是要用躍峰渠的大利益為村里增收。”任文廷的另一個理由是,河南的紅旗渠本身即有大量水電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資料獲悉,河南方面,僅在紅旗渠第一干渠桃園分干渠,渠首至劉家莊分設跌水28處,曾開發修建小水電站25處,總利用水頭133.64米,總裝機27臺,容量為1165千瓦。
漳河上游由清漳河、濁漳河兩條支流組成。山西省發鴆山東麓的漳河為紅旗渠的水源,紅旗渠源及渠首攔河壩位于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水電站下約600米處。
隨著紅旗渠水量減少甚至斷流,這些水電站大都成為擺設。漳河上游局水政水資源處申麗霞處長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沒有水,即使黃龍口水電站建成,恐怕也難發電。”
資料顯示,紅旗渠建成后的上世紀60年代,年引水量達3.7億立方米;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均引水量下降了1億多立方米;1990年~1998年,年均引水量只有1.4億立方米;1998年~2000年3年間才引了2.1億立方米的水,年平均引水量為0.7億立方米。
紅旗渠于1997年首次斷流,2002年,占河南省林州市農業用水總水量95%的紅旗渠斷水長達76天,導致30余萬農田灌溉受影響。
為解決斷流和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紅旗渠管理處開始寄希望于市場化這根“魔杖”。2001年,紅旗渠開始實行買賣水的市場化。
面對每年到山西買水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源問題的現實,2004年5月8日,該市開始在境內的馬家巖修建水庫。水庫建成后的作用被業內人士認為“十分有限”,因林州現有的弓上水庫庫容1580萬立方米,只能保證市區用水。另一座南古洞水庫庫容3050萬立方米,屬于歉收水庫。
紅旗渠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估計,該市每年還缺八九千萬立方米的水。
山西截水總量約10億立方米
與紅旗渠相關的省份包括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也就是說,紅旗渠的源頭——漳河事關三省的用水大事。
“我們經常給他們灌輸這樣的觀念,現在沒水可分,你再爭也沒有水——過去河北說我們把水給河南了,河南又懷疑我們把水給河北了……”漳河上游管理局水調科科長申麗霞苦笑道。
申麗霞頗感尷尬和無奈,“根據我多年的統計,至少也要三四十個流量的水才能滿足四大灌區 (指紅旗渠、躍進渠、大躍峰渠、小躍峰渠四區涉及的灌溉區域)的需要,可是現在只有10個流量的水,干旱的時候只有4、5個流量,根本沒水可分。而各大灌區的引水設計能力在100個流量。”
紅旗渠紀念館的資料顯示,山西、河南、河北群眾因爭水引發的沖突至今已有30余起,幾十年來,卻始終沒有最終解決水資源分配的方案。
涉縣有關部門表示,降雨量減少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實測徑流減少80%,反映了上游用水量劇增的事實。
在任文廷看來,位于濁漳河與清漳河上游的山西省,自己切斷修水庫控制水源,下游河南、河北則為剩余的水源爭執不斷。
2009年底,山西境內清漳河上游澤城西安水電站二期工程的修建,在當地甚至全國再次引發軒然大波。
據涉縣信訪部門介紹,2009年底~2010年初,他們曾收到清漳河沿岸16萬名群眾的聯名書,“本來平衡的用水環境,就因為山西修建下交漳水庫,攔截清漳河全部水源,才引發群眾不滿”。
有關資料介紹稱,目前山西省已在漳河上游建設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0座、小型水庫78座,總攔截水量達到了10億立方米,屬于充分利用漳河水資源狀態。
豫、冀兩省認為,山西在漳河上游修建水庫總庫容10億立方米以上,已攔截了絕大部分徑流量;另外,漳河上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達到80%以上,遠超國際公認的合理極限值。
漳河蓄水總量銳減70%
資料顯示,漳河全長466公里,流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時至今日漳河蓄水量銳減了70%。
水利部于1993年設立了漳河上游管理局,但對三省爭水現狀無濟于事。
“水資源如何分配,從國家角度,沒有一個定性的東西,各地都在執行自己的方法。”任景華說。
“不光是漳河,像長江、黃河,怎么兼顧上下游關系,現在都在探索,但沒有一個固定方案。”任景華說。
因對漳河上游水庫沒有調度權,漳河上游管理局轄內108公里河段也沒有調蓄工程,缺少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配的機制和手段,該流域內的水源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在干旱年份,下游兩省都要到山西買水,但缺水狀況下,山西方面并不愿意賣水,甚至干脆就不賣;如果遇到洪水,不花錢山西方面也要放水。”任文廷說。
“現在是一年四季都缺水!可以說是抗旱貫穿全年——非灌溉季節他們(用水各方)要發電。”申麗霞說。
申麗霞有些無奈:上游局的管轄范圍只在省界之間的108公里,而各省內部的水源卻由地方自己管理。
漳河上游局一位官員在接受采訪時說,山西省現已有水庫總量達百座,蓄水量高達幾十億立方米,要徹底解決下游紅旗渠等灌渠的缺水問題,必須和山西方面實行聯合調度。
分水方案被指“過時”
1989年6月3日,國務院向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印發《國務院批轉水利部〈關于漳河水量分配方案請示〉的通知》(國發[1989]42號)。
但任文廷認為,造成幾十年來三省爭水摩擦不斷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一個統一的調度方案,1989年制定的42號文件已經不再適用。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劉思清也表示,“‘42號文’當時只是界定了兩個省的分水比例,并沒有把上游的山西列入其中,也沒有對水量多少作出明確規定”。
按照“42號文”,至今仍被執行的漳河分水方案是:河北52%,河南48%。
“國家的政策我們基層不便討論,但陳舊的政策與現實狀況有點不配套。”任景華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