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3 01:04:56
過去5年中,上汽集團旗下上汽乘用車公司堅持正向研發路線和建立屬于自己的完整研發體系,在國內外建設成了上海、南京和伯明翰三個技術中心,形成了“中國首創、上海主導、英國聯動”的模式。
如今,上汽乘用車基本完成對海外技術資源的整合和吸收,現在進入全新的“創新階段。”上汽乘用車有意在技術研發方面繼續加碼,前期投資230億,之后將追加投資222億繼續投入汽車“核心技術”研發,上汽技術中心的強大將為上汽國際化道路提供發展保障。
鍛造自主研發體系2006年上汽自主品牌成立,技術路線上面臨的是走同行老路“模仿抄襲”,還是走集成創新兩條道路的選擇。作為中國領先的汽車企業,上汽在技術研發道路的選擇只有一條:打造屬于自己的研發體系。
在這種發展思路下,上汽經過5年多的時間在國內外建設了三個技術中心:上海,南京與英國伯明翰。
據了解,上海技術中心有1800名工程師,承擔產品全過程的研發工作,是產品研發的主體,整個技術中心投資40億,涵蓋了所有整車開發需要的設備,2014年完成時,將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整車開發中心之一;英國技術中心擁有原羅孚首席工程師和全部研發骨干,現已發展為300人,大部分員工從業經驗都有25年以上,承擔了產品前期和概念設計階段的開發。依靠自身打造的自主研發體系,上汽乘用車相繼推出榮威W5、榮威550、榮威350和MG6、MG3,各個車型均獲得超過預期的成功。
今年6月份,國家領導在英國伯明翰視察了上汽旗下MG汽車英國有限公司,高度贊揚了上汽的研發模式,表示MG6汽車項目創造了“英國設計、中國生產、英國組裝”的嶄新模式,有效利用了中國的資金、勞動力和市場,以及英國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了優勢互補。
“123”計劃創新體系如果說上汽過去5年完成三大研發中心布局,那么在支撐上汽未來發展中是對原有資源的創新,上汽內部也不斷強調自主創新體系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陳志鑫表示,我們關注的不僅是銷量。我們需要一條持續的、全方位的、創新驅動的道路。
上汽乘用車內部提出“自主創新體系”的“1、2、3”計劃,其中包括:1個目標:打造具備 “核心競爭能力”和“國際經營能力”的中國汽車強勢自主品牌;2個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兩個軟實力,是發展的基礎;3個優勢:研發優勢、制造優勢、服務優勢,是硬實力,是發展的支柱。
陳志鑫解釋說,上汽在堅持“青出于藍”的學習能力和“青勝于藍”的創新能力的同時,借助上汽在研發、制造和服務上的3大優勢,定能實現上汽“創新打造具備核心競爭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中國汽車強勢自主品牌”的目標。
巨額資金投向正向研發在談到上汽乘用車的未來定位,陳志鑫在公開場合表示,“上汽要做自主品牌標桿。”
據了解,為了打造強勢自主品牌,上汽初期投入了230億元,“十二五”期間,上海汽車還將投入222億元,到2015年全部投入要達450億元。研發方面,至2013年上海汽車研發中心要投入44億,現在已經投入了13億,目標是要建成中國最大最強的技術中心。
原上海大眾開發部總經理、現任上海汽車乘用車公司總工程師、上海汽車技術中心副主任張覺慧表示,“我們從來不做逆向開發。因為拿別人的產品來做逆向開發不可能掌握真正的關鍵技術,只能依葫蘆畫瓢;而且做逆向開發,很有可能把不好的設計也帶過來。”
陳志鑫透露,在中國合資企業的研發能力主要集中在車身研發,像底盤研發這樣的關鍵技術基本沒有,這些是跨國企業技術壟斷的“黑匣子”。而上汽通過自身研發投入,到2015年建成完全獨立的整車自主研發體系。
上汽乘用車通過正向研發在產業鏈體系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據了解,上海汽車自主研發的雙離合變速箱預計將于明年投產;后續還會有與通用方面合作的1.0L—1.4L小排量發動機投產;與德國FEV發動機公司合作的2.0L—2.4L發動機也即將采用全直噴增壓技術。
通過正向研發,上汽把自主研發的發動機裝到自己設計的車型上,上汽正在打破跨國企業控制的平臺技術,上汽也正形成屬于上汽的強大研發和制造體系。 (王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