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3 01:03:32
在沉寂了五年之后,被叫停的國際狩獵活動或將重新啟動,消息甫出就引發熱議。8月5日,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委托“野生動物獵捕專家委員會”召開評審會,通過了兩起外國人來華狩獵的評審。
8月17日,首都愛護動物協會牽頭國內71家動物保護組織、環保組織,給國家林業局發函,要求對重啟中國西部狩獵做客觀評價。
壓力之下,北京的正安旅行社等代理申請機構于9月初撤回了狩獵申請,國家林業局也就此終止了行政許可程序。
自此,7名美國人申請來華狩獵的申請,最終沒能如愿。但此事讓青海都蘭狩獵場名聲在外,也深陷爭議漩渦。
9月13日,北京建翔宇律師事務所公益動保律師蔡春紅針對該狩獵場的合法資質、國際狩獵定價權、林業系統信息披露等多方面提出了質疑。
爭議狩獵正當性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始建于1985年青海都蘭狩獵場,是青海省第一家對外開放,集觀光、狩獵、科學考察、野生動物保護為一體的大型國際狩獵場。
在兩萬多平方公里的狩獵區內,分布著雪豹、大頭彎羊、野牦牛、猞猁、棕熊、馬鹿等三十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目前業已禁獵五年。
近來重啟狩獵活動的消息,遭到了環保人士的反對,70多家組織發出聲明,認為“目前國內盜獵的管理難度已經很大,野生動物的狀況經不起‘洋獵’的加入。”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馮永峰說,我國動保方面的措施并不健全,一旦開始國際狩獵,很難保證其有序、無害地進行。而正安國際旅行社總經理王巍認為,狩獵運動在國際上早有慣例,已形成了很完善的產業。狩獵是一種游戲、是勞動,是生活的格調。
王巍說,開放國際狩獵,將狩獵費用給予牧區牧民,可以避免當地牧民通過偷獵獲得野生動物的器官出賣,減少偷獵行為,用狩獵可實現生態平衡。
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奚志農表示,從科學管理角度而言,開放狩獵是全世界都行得通的事情。在美國打獵要有許可,這都要用錢去買,但必須要有到位的管理。
動物保護資金匱乏此前,青海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蔡平認為,由于資金、人才等各種條件限制,青海省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還沒真正開發利用。
據了解,就在禁獵前,因各種原因所囿,都蘭獵場已是負債經營,或許這也成為當地管理部門對狩獵“解禁”青睞的原因。
有研究者披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際狩獵資金的20%用于國家層面的管理,30%用于省一級,5%到州一級,45%到縣里。
據悉,2004年至2006年間,都蘭獵場能拿到到達國內資金的26%,有15%到20%的資金在國外就已經被代理機構拿走。
業內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應該讓縣級部門擁有更多主動權,更自由地支配狩獵收入,以用于野生動物種群調查、棲息地保護等。”
公開信息稱,都蘭獵場每年的狩獵收入為100多萬元,其中一部分補助給牧民,每戶增加年收入2000元至3000元。此前有媒體援引狩獵業內人士估算,到達縣一級的資金用于狩獵場的,除去各級接待費用、上繳稅收、人員工資及合理利潤外,約有30%直接投入野生動物保護。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法律系副教授畢雁英認為,政府主管部門應科學確定可以獵捕的野生動物或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種類。
他說,獵捕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大規模獵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都應制定相應的計劃。同時應提高用于野生動物保護的資金利用效益與效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