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8 01:16:56
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強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會議要求對渤海溢油事故進行徹查,找出事故原因,依法追究責任。同時還要求妥善處理重金屬污染歷史遺留問題和突發污染事件,提高化學品生產的環境準入門檻。
每經記者 喻春來 發自北京
紫金礦業污染事件過去不到一年,我國又連發兩起嚴重污染事故:云南曲靖鉻污染事件和渤海溢油事故。
特別是溢油事故,油一直在漏,康菲一直在拖,調查一直在進行,大家眼睜睜看著污染面積越來越大。各方輿論在譴責肇事企業的同時,也開始反思我國環保監管是否到位。
昨日(9月7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強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會議要求對渤海溢油事故進行徹查,找出事故原因,依法追究責任。同時還要求妥善處理重金屬污染歷史遺留問題和突發污染事件,提高化學品生產的環境準入門檻。
嚴控在渤海新上石化項目
今年6月4日以來,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的蓬萊19-3油田連續發生溢油事故。目前,溢油風險點仍未徹底查清,溢油隱患仍未徹底排除,損失仍在調查評估中。
常務會要求,要徹底排查溢油風險點,封堵溢油源,認真清理油污,切實減輕污染損害,并重新編報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要徹底查明事故原因,查清事故造成的危害及損失,依法追究責任,維護受損各方合法權益;要抓緊研究完善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對于此次溢油事故,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曾指出:“不管你(康菲)有多大的財力,掌握了多少公關技術,都不能逃避本應承擔的責任。”
作為合資方,中海油也被推上風口浪尖。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就認為,“主要責任方雖然是康菲公司,但是中海油不可能一點責任都沒有。”
在渤海環境保護問題上,常務會提出6點要求,其中包括切實改變沿海地區重化工比重過大、過于集中的狀況。嚴格控制新上石化項目,禁止在可能造成生態嚴重失衡的地方進行圍填海活動;制定更加嚴格的地方水污染排放標準;加強用水總量控制與調度管理,在海洋環境敏感區、關鍵區等劃定生態紅線;建立渤海海洋環境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等。
康菲稱將設立渤海灣基金
面對社會輿論壓力和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損害索賠訴訟不斷推進,遠在美國休斯敦的康菲石油公司總部7日表態,將設立渤海灣基金。
這是距離渤海灣溢油事故爆發逾3個月來,康菲石油首次就承擔責任做出實際行動。此前,中海油也表示,愿與康菲石油一起盡快研究建立海洋環境生態基金。
這兩家公司所提出的基金所指是否相同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公司,不過,對方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回復,只表示:“現在我們只能公布這些內容,只能以我們公開的為準。”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趙京慰認為,康菲此時拋出基金一事,表明希望改變在溢油事故中一直處于消極被動的局面。
不過,康菲石油稱,該基金的設立旨在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承擔公司應盡的責任。有石油勘探專家表示,賠償也是“應盡責任”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看,基金也可用作賠償,或許康菲石油已做好應對訴訟的準備。
趙京慰表示,成立基金不能成為康菲免除法律責任的理由。雖然在現在的法律框架下,康菲石油可能私下與受損方 (如漁民等)和解,以基金支付賠償,從而不用對薄公堂。“當然,這需要賠償金額雙方達成一致。”
代理了300多養殖戶索賠事宜的趙京慰說,已向國家海洋局提出申請,要求公開污染受損的信息,包括溢油點溢油的油指紋、范圍等,從而獲得有法庭認可的證據。同時也向農業部方面發函,希望能提供樣品監測的結果作為法律索賠證據。
處理好重金屬突發污染事件
常務會研究的內容并不只是渤海溢油事故。針對近年來不斷發生的重金屬污染、化學品污染等事故,常務會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在環評方面,凡依法應當進行環評的建設規劃和項目,都要嚴格履行環評程序。環評過程要公開透明,充分征求專家和社會公眾意見。對環評文件未經審批即擅自開工、建設過程中擅自作出重大變動等違法行為,要依法追究管理部門、責任企業及有關人員的責任。
在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方面,對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集中治理。堅決禁止在重點防控區域新建、改建、擴建加重污染的項目。妥善處理重金屬污染歷史遺留問題和突發污染事件。
在嚴格化學品環境管理方面,對化學品項目布局進行梳理評估,對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進行環境隱患排查,對海洋、江河湖泊沿岸化工企業進行集中綜合整治,落實環境監管責任和安全保障措施。提高化學品生產的環境準入門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