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5 01:27:32
7月13日,達芬奇家居就造假事件召開發布會。總經理潘莊秀華堅稱公司代理的意大利品牌產品均是原裝進口,同時承認其美國品牌與國內工廠合作過。潘莊秀華在現場聲淚俱下講述從零開始的“創業史”,然而消費者并不買賬,現場一名男子拍案而起,怒指達芬奇作假。
(7月14日《北京晨報》)
幾乎可以想象,被扯下洋馬甲的達芬奇家居,其市場前景很可能風雨飄搖。從自稱消費者的男子在造假事件發布會上的鬧場,到達芬奇總經理會上痛陳創業史的“聲淚俱下”,再到記者不能提問的滿腹狐疑……這場自說自話的造假事件發布會,本身就是戲劇性十足。盡管達芬奇堅稱其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均為意大利生產、原裝進口,但不能提問等欲蓋彌彰的細節卻依然讓人疑竇叢生。比如事后記者那一大堆沒能得到解答的疑問:如何證明意大利家具原裝進口?如何證明東莞長豐此前是虛假宣傳?對于工商檢測結果作何解釋,如何對待要求賠償的消費者?
不得不說,這場真相不明的發布會是失敗的,盡管它有總經理的眼淚,卻因為沒有讓媒體監督的話語充分釋放,因為缺乏起碼的誠意,也因為絲毫沒有讓人看到道歉的誠心,最終無法稀釋民眾的狐疑,反而加重了公眾對其商業道德的質疑。商業不相信眼淚,誠信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面對那些讓人如墜云中的話語,媒體尚且茫然,普通公眾大概也只能叩問,對那些扭曲的品牌營銷,如何才能找到洋馬甲的達芬奇密碼?
盡管在達芬奇被曝光之后,各地執法部門已紛紛采取措施封存調查,但不得不提及的是,包含達芬奇家居在內的無數假洋貨事件中,僅依靠偶然性的媒體曝光、輿論責難,斷然無法找到那把撕開畫皮的密碼鑰匙。比如,在這場發布會上,當事方盡可以堅稱產品系原裝進口,也可以聲稱被合作方利用品牌做廣告,但事實究竟如何,需要第三方提供充足證據。在媒體尚且無法得到提問機會的情境下,行政監管部門是否也應該在此公共事件中發聲,對整個事件進行系統調查,以還原真相,用監管調查之力道,重振公眾消費信心?
中國的商業道德的確需要重建。但在商業道德重建之時,也亟須監管執法部門積極擔當,主動承擔起質量鑒定、資格審查之職,對質量投訴能夠深入調查,對執法監管能夠持續有力,而不是永遠跟隨媒體曝光的腳步被動執法。否則,國內某些品牌掛羊頭賣狗肉、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就會不斷上演,消費者利益無從保障,更無法培育出精銳的國貨品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