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5 02:19:04
從幾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到幾個月前的瘦肉精事件,再到最近被曝光的塑化劑問題,食品安全事件在一次次刺痛國人神經的同時,也給食品監管部門帶來了壓力。由于監管不力,衛生部常常首當其沖,受到公眾的詬病。
最近,有衛生部官員好像希望能部分撇清責任,把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過度擔憂歸結于“個別有意污染傳播環境”的媒體——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6月13日在一論壇上表示,希望更多的媒體傳播健康知識,將對極個別誤導公眾的媒體記者建立黑名單。
坦白地講,國內媒體遠遠夠不上完美,為及時發布信息,采編人員也會存在某些問題。盡管有種種缺陷,國內媒體仍然在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披露監管缺失等方面功不可沒,這就是為什么三聚氰胺事件得以見光、瘦肉精事件得以為公眾知曉的原因。歷數近年來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幾乎都是媒體曝光在前,監管部門跟進查處在后。我們不能說衛生部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沒有起到維護食品安全的責任,但是可以說,正是媒體的曝光,讓老百姓知道哪些食品有問題,進而選擇更安全的食品。
毛群安表示 “要加強檢索”,對“影響很大的、誤導公眾的信息,通過檢索就可以發現這個信息最早是由哪個媒體傳播的”。但是,何樣的信息算是“誤導公眾”,錯誤信息的發布是主觀有意還是疏忽所致,造成怎樣的后果算是“影響很大”?這些標準如何界定?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衛生部極力推出這一“黑名單”,最終所有的標準都將來自衛生部的一面之詞,在難以讓涉事媒體心服口服的同時,也難以獲得公眾的認可。
當然,毛群安擔心媒體“疏忽和不夠嚴謹的態度,給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食品工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這樣的憂心可以理解。但他忽略了一點,媒體屬于競爭激烈的行業,各家媒體本來就在相互監督。一家不尊重新聞嚴謹性的媒體,很快會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如果有意傳播虛假新聞,還將面臨法律的懲處。而且,在網絡化時代,每個讀者都可以是新聞的傳播者,一條危言聳聽的傳聞可以很快被證實真偽。這一過程中,民眾的辨別能力也在提高,他們不會總是偏聽偏信,他們更非不明真相的群眾。
保障民眾餐桌食品安全,衛生部應該加強對食品生產制造企業的監管,而尋求真相的媒體和衛生部有著一致的訴求。從這一點上來說,衛生部更需要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單”,而不是“媒體記者黑名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