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9 01:40:41
早在2009年11月底,年產18萬噸合成氨項目就在青海海西州錫鐵山鎮開工建設。
根據當時青海新聞網的報道,“該項目總投資4.2億元,年內計劃完成設備基礎、廠房等大型土建工程,計劃于2010年2月前所有設備到貨。預計2010年5月完成所有設備安裝工作,并開始單機試車,項目達產達標后,年產值可達3億元。”
然而,原計劃半年工期的18萬噸合成氨項目,在時隔一年半之后不僅未能如期完工投產,甚至連廠區基建也只是剛剛上馬。外界關于公司“年產值可達3億元”的預期似乎仍遙不可期。
工人:很多設備還沒有安裝5月2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創新礦業位于青海海西州錫鐵山鎮的廠區暗訪長達六個多小時,發現原有的硫酸廠行政辦公樓前堆放著3臺簡易包裝的大型設備、6組變電柜和8組箱式設備,另一側的空地上也有各種零部件、管材等物件雜亂無章地散落一地,整體上看這些設備早已堆放多時,甚至部分設備上還出現了斑斑銹跡。
在創新礦業辦公樓附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一位工作人員確認了相關設備早在一年前就已經購買回來,由于工程進度沒跟上而導致大量設備曬太陽。
與此同時,在硫酸廠區東側磷酸一銨車間外,是一字排開的18萬噸合成氨項目建設工地,所有車間廠區都在忙于建筑框架的建設和設備安裝,工地上的標注湖南某廠商制造的各種儀器設備也是亂七八糟地堆放一地,也有不少大型設備已經被嵌套在建筑框架里面。
據當地建筑工人表示,這些設備去年早些時候就都已經拉到廠區,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完工,很多設備都還沒有進行安裝。
項目延期 缺錢缺人缺技術?對于規劃半年工期的18萬噸合成氨項目一拖再拖,自稱受邀出任創新礦業副總經理的李建平直言,“資金是最大的困難。”根據增發預案披露,該項目總投資19.26億元,其中工程建設投資為18.00億元。項目總平面布置按生產功能、場地狀況及周邊道路狀況,將分10個廠區、8個生產區、原料區庫存及堆場廠區,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占地面積600畝。
截至該預案出具之日,創新礦業已實施了該項目部分建設內容,截至2011年3月31日,創新礦業該項目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約3.15億元。
從創新礦業的財務情況看,其要獨立完成近20億元的投資項目難度確實很大。
不過也有人持異見。錫鐵山鎮政府一位熟悉該企業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能不能發展是另外一回事,我個人感覺技術是很缺的。來到這個地方,很多人都是不懂技術的,不懂技術、不懂管理,銷售、銷路很是問題,唯一不缺的就是資金和原料。”
“反正這個東西就像跑馬圈地一樣,我先把這個資源給占了。”上述錫鐵山鎮政府人士進一步指出,“我剛來這個地方的時候,很多企業都是互相倒賣,你賣給我我再轉手賣給他。”
熟悉創新礦業多位當地官員均對此反應冷淡,并透露早在ST賢成介入前,創新礦業實際控制人陳高琪的重要合作伙伴——格爾木芒崖興元鉀肥有限公司控股股東中農集團有意參與增資,但最終還是沒有談攏而放棄。
如果資金和技術、人才的問題兼有,那么ST賢成增發預案中“(合成氨項目)已進入總裝階段,預計2011年底建成并投入試運行”能否如期兌現也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
新聞鏈接被人遺忘的小鎮 人才緊缺制約企業做大做強每經記者 郭新志 發自青海創新礦業的工廠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錫鐵山鎮。這是一座只有7000余人的小鎮,只需十多分鐘就可走一遍,小鎮上只有西部礦業和創新礦業兩家企業,這吸引了眾多外來務工者,不過每逢春節,這些務工者回家過節,小鎮幾乎就成了空城。寬敞的街道旁,全是一層高的房屋,外墻上依稀能見改革開放以前的宣傳標語。小鎮背后是高山,從前面沙漠中吹來的風沙,不斷侵蝕著這座小鎮。
用當地人的話說,錫鐵山鎮是因西部礦業而生,工廠的喇叭一開,響徹整座小鎮,鎮上為數不多的賓館和稍顯洋氣的政府辦公樓,也是西部礦業而建。雖然小鎮離大柴旦只有60余公里、離格爾木兩個多小時,但這個座落在格爾木和海西州之間的小鎮,更多的人也只是匆匆過客。
創新礦業是后來者。2004年,新加坡華僑姚志騰投資創建了一座硫酸廠,四年間,硫酸廠屢屢虧損,老人家便轉手賣給青達化工鉀肥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青達鉀肥),一個名叫陳高琪(創新礦業實際控制人)的西寧老板,從此出現在小鎮,開始了他的創業故事。陳雄心勃勃,他要在產能達10萬噸硫酸廠的基礎上,投資建余熱發電廠。
但陳高琪一路走得磕磕碰碰,創新礦業去年虧損469萬元。“硫酸廠停停開開,經營情況并不好,陳高琪近年在到處找錢”,大柴旦一位政府官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硫酸廠已經停產多時。
“錫鐵山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與西部礦業少數幾家企業”,錫鐵山鎮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員說,小鎮生活配套較差,工業支撐當地經濟,招商壓力較大,“這是一座被人遺忘的地方,沒有多少人愿意來這兒”。一位10多年前來過錫鐵山鎮的人再入小鎮感嘆“現在的小鎮和十年前的景象差不多,街道寬了些,兩邊還是原來的老房子!”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當年某山東大型企業欲來當地投資,考察了一圈后即撤退,理由是“高原反應太嚴重,給出百萬年薪,也沒有人才愿意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