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1-04-16 13:26:18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市場走勢很穩健,一方面,3000點整數關口具有較強力道的短期支撐,同時3200點也面臨巨大的歷史套牢盤壓力,未來行情能否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主要取決于以下5大因素的變化。
分析人士指出,在通貨膨脹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的背景下,受流動性制約和因此引發的心理因素影響,市場不存在趨勢性的投資機會。不過,或許在2011年下半年,一旦CPI向下拐點出現,A股市場就很可能會啟動一輪周期性板塊為主導的趨勢性行情
本報記者 張曉峰
昨日,三月經濟數據、一季度經濟數據集中公布,備受各方關注的焦炭期貨也在大商所掛牌交易,期指主力合約IF1104進入交割日,4月15日還是滬深300股指期貨運行一周年,四大焦點事件聚焦市場。面對3000點的敏感地帶,各種因素的糾結,大盤究竟如何演繹?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市場走勢很穩健,一方面,3000點整數關口具有較強力道的短期支撐,同時3200點也面臨巨大的歷史套牢盤壓力,未來行情能否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主要取決于以下5大因素的變化。
美經濟復蘇
構成全球股市利好
近期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復蘇正在走強,對全球經濟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美國商務部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向上修正為3.1%,高于上個月公布的2.8%。當季個人消費開支、出口和企業投資等因素拉動第四季度經濟增長走高。第四季度,個人消費開支增長4.0%,僅計算機銷售就為GDP增幅貢獻了0.35個百分點。個人消費開支約占美國經濟總量的70%,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此外,第四季度出口增長8.6%,非居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7%。
美聯儲發布的最新工業生產報告顯示,美國制造業產出繼續回升,2月份的制造業生產指數從1月份的93.1增至93.5。制造業回暖是美國此輪經濟復蘇中的一大亮點。美國制造業自2009年以來持續擴張,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與上述歷史數據相比,美國經濟正處于十分類似的數據變動模式之中:GDP觸底反彈、CPI連續上揚、失業數據也有所改善。以此為參考,美國經濟或已開始其可持續復蘇進程,并對各國資本市場帶來積極影響。
不過,也有經濟學家認為,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增長,但國際市場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通脹壓力正在從新興經濟體擴大到發達經濟體,世界經濟還沒有走上正常增長的軌道,目前仍存在新變數。
日本核輻射
調至7級引發擔憂
據新華社電,日本12日把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調高至7級。這也是日本政府第二次調整福島核電站事故等級。日本政府解釋,事故升“級”緣于核泄漏釋放總量達到并超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界定的最高一級標準。正因為日本核泄漏事故的不確定性,使得日本及亞太周邊國家的股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跌幅。
本來澳大利亞洪水嚴重影響了今年世界糧食市場的供應。利比亞局勢增加了油價風險溢價,已讓我國控制輸入性通脹的壓力大增。而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幅射擴散會改變其他國家建造核電廠的計劃,全球經濟在接下來的幾年將會更加依賴化石燃料。而且,由于日本未來關閉部分核電站,使得日本需要進口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才能保證災后經濟的重建。這不僅會加大地球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也會導致石油價格未來上漲的預期。
分析人士指出,國際油價的飆升會引領大宗商品市場的集體上漲,這會給我國股市帶來二大不利因素:一方面,占著股市較大權重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二大石油巨頭會出現業績大幅下滑,股價也可能在短期內出現調整。據測算:國際油價在90美元/桶以下時,對石化雙雄業績增長有利。而國際油價長期盤據在100美元/桶時,對A股的石化雙雄尤其偏重于煉油的中石油的業績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國際油價若高燒不退,以及日本政府靠濫發日元來災后重建經濟(其結果就是日元大幅貶值),這會引發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輸入性通脹壓力驟增。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估計未來貨幣政策更加趨緊。
由此,日本核泄漏事件升級引發了人們的擔憂,未來究竟會是什么結果,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不僅將給世界經濟的格局帶來深遠的影響,對A股的沖擊,不可小靚。
通脹拐點
決定A股趨勢性拐點
日前,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分析了一季度經濟形勢,并從7個方面部署下階段的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控制貨幣總量和改善結構的關系、抑制通貨膨脹與促進經濟增長的關系。
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采用新權數計算的3月份,CPI同比漲幅5.383%,環比下降0.207%,采用舊權數計算的CPI同比漲幅5.415%,環比下降0.225%。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4%,環比下降0.2%。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盡管上述數據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抗通脹仍將成為二季度經濟主線。3月通脹形勢嚴峻、資產泡沫未縮、滯脹苗頭出現或是會議內容的“大背景”。面對緊迫的通脹局勢,本月初發改委以“約談”形式勸阻以日化、白酒等行業為代表的消費品漲價,除行政手段外,央行很有可能動用利率這一有效工具阻擊通脹,二季度加息是大概率事件。
海通證券在二季度策略報告中明確指出,經濟形勢從“通脹壓力+經濟增長無憂”轉向“通脹可控+經濟下滑風險”,矛盾轉化使得政策放松首先具備可能性。是否真正放松取決于管理層對“通脹”與“增長”2個容忍度的權衡。根據“政策大邏輯”和“經濟中邏輯”的分析框架,以及“緊縮政策→經濟下滑風險”的中波段沖擊在前,“經濟下滑風險→政策放松預期”的長期拐點在后的結論,二季度A股很可能運行軌跡是“先跌后漲”,趨勢性拐點可能出現在5月份。
但也有觀點認為,從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的趨勢來看,國內通脹壓力是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從多因素觀測來看,下半年通脹水平是否能夠如預期所回落仍然存在疑問,一旦通脹存在超預期可能,市場面臨的是新的向下拐點。
年內資金高峰
支撐短期底部
貨幣市場迎來年內的資金高峰。4月份,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達9110億。這種非常充裕的流動性,為當前大盤藍籌股持續活躍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撐,并為滬指3000點短期底部的確立,助推闖關奪隘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短期流動性的泛濫,致使央行加大了回籠力度。在12日例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中,央行發行了650億元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持穩于3 .3058%。同日,央行還進行了1400億元的28天正回購操作,中標利率持穩于2.6%。央行當日總計從公開市場回籠資金2050億元,單日回籠力度為年內最高。同時,1400億元的正回購量也創了15個月的新高,上一次的28天正回購天量在2010年1月12日,當期操作20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內最大的單日回籠舉動,也沒有太多地影響貨幣市場的資金面,當日資金利率主流品種繼續走低。隔夜、7天、14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分別較上一交易日小幅下行0 .92B P、0 .07B P和5.31BP,收于1.7543%、2.0078%和2.5050%。此外,21天及以上品種的回購利率與上一交易日相比漲跌互現,但變動都不大。各期限回購利率均保持在去年11月下旬以來的低位水平。
對此,有分析師認為,貨幣市場利率的穩步回落,主要是因為近期異常寬松的流動性局面,這也是央行此次加大資金回籠力度的原因。4月份的外匯占款有可能超過4000億元的規模,公開市場操作仍難有效完成流動性回收任務,預計本周五或下周五央行將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WIND的統計顯示,4月份,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高達9110億元,為年內最高點。5、6月份的流動性也頗為充裕,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分別為4760億元和5180億元。不過,流動性壓力在下半年將得到有效緩解,7至12月的到期資金急劇降低到1610億元、1190億元、1810億元、1050億元、950億元和50億元的水平。
估值修復
推動市場中樞上移
觀察近期盤面不難發現,目前市場仍處于一個估值修復性行情,市場熱點開始轉向低估值的周期類板塊,比如鋼鐵、有色、資源、金融、地產等。至于創業板與中小板最近也有很不錯的表現,但整體來看,短期的中小盤仍然處于大趨勢的調整狀態,不具有延續性表現。而具有低估值優勢的低價大盤股已經逐步走出底部形態,向上沖擊的空間已經完全打開,藍籌股的估值修復將推動市場中樞的不斷上移。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目前“二八”風格轉換還沒有真正完成,但低估值權重股輪流上漲,并不像市場普遍認為的不具有連續性,反而可能是主力資金啟動大行情時出其不意的切入口。因此,對于未來指數走勢仍可保持樂觀,大盤在3000點附近的震蕩可以理解為一種蓄勢,這其中有連續上漲后需要消化獲利盤的要求,也有對數據出臺后政策導向的觀望等待。可以確定的是,滬指在第三次突破3000點之后,已經連續五天站穩在該點位之上,且周二仍然收在5日均線之上,短期強勢特征明顯,可視為有效突破。在市場底部明顯抬高,市場信心進一步增強的基礎上,短期指數仍存在沖擊3186點的可能。
民生證券認為,本輪通脹將于二季度部分回落,下半年顯著回落,經濟增長將于二季度回穩,實現軟著陸,下半年轉型加速。正向預期差將驅動A股“龍抬頭”,估值中樞全面上移。目前市場核心問題仍然聚焦于3月份CPI是否創出新高、經濟回落的程度和幅,以及緊縮政策是否繼續加力三個方面,因此本周五的經濟數據公布與準備金可能上調的雙重時間窗口臨近,隨著數據公布,正向預期差將驅動指數估值中樞全面上移,經濟數據可能成為催化股指攻破3200點分水嶺的主要因素。
總之,基于經濟放緩受到關注,將縮減政策緊縮空間,以及市場整體估值提供的安全邊際,這兩大基礎正在被不斷夯實,而上方的政策緊縮壓力釋放超預期為小概率事件,因此對二季度的趨勢判斷為:夯實基礎,震蕩上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