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0-08-23 13:09:30
在上周六的一個論壇中,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張小沖表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經濟的新一輪增長受到不少“后發劣勢”的困擾與制約。
這位官員認為,在中國農產品交易發展的經濟中,能源供應的瓶頸已十分突出,消費需求擴大與資源環境制約成為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當中國的國內消費需求開始啟動,并在經濟增長中逐步發揮作用的時候,世界能源資源價格已變得十分昂貴。
以原油價格為例,雖然距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最高時候的每桶140多美元已有大幅回落,可目前水平仍遠大于歐美國家工業化時的水平。
在鐵礦石方面,中國超過一半的需求要通過進口來滿足,鐵礦石價格同上世紀90年代末相比,卻幾乎高出十倍。“中國產品的成本已十分昂貴,”一位經濟學者說。
困擾中國的“后發劣勢”并非只此一項。中國制造業的日漸強盛與國際市場容量增長受限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嬰兒潮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如美國這個時期出生者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從這個時間段來計算,當時出生的人口現在基本上五六十歲,已走過了消費黃金期。
“恰恰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制造業不斷崛起并擴大。”國家發改委官員李樸民說。
現今,在被稱作“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終于形成一定規模時,一些中國的出口市場,特別是歐美、日本等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在外貿上另一個讓人尷尬的“后發劣勢”是,當中國加入WTO以后并主動參與全球化、融入世界經濟的時候,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強化。
據國家權威部門統計,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深的2009年,前三季度就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產品發起80多起貿易調查,涉及百億美元金額。
“這樣的情況現在還存在,可能將來還會持續,并限制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民營企業家趙林中說,“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崛起的過程中,貿易自由化是當時世界的主流。”
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與主要儲備貨幣貶值的矛盾也令人擔憂,高達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讓中國連年居世界第一,可現在要面臨資產縮水與出口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
李樸民說,這些因素讓中國未來的增長之路變得格外復雜。
經濟學家認為,這些“后發劣勢”日漸顯現,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已不再是自己的事,而與世界各國息息相關,必須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
五年前,中國政府就向全國各地下達了節能減排“硬指標”。這意味著,中國絕不會再允許為追求增長而無限制地使用資源、能源。
國外市場的多元化、外貿出口方式的轉型等,也是近兩年中國各級政府考慮得最多的工作,一些地方與企業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味依賴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能源資源消耗發展經濟的格局,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了。”中國一位地方官員說,“必須加快自主創新,推動國民經濟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對于如何應對“后發劣勢”,李樸民認為其中工作之一就是盡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處在孕育爆發的時期,”李樸民說,“有專家預測,新的科技革命將以‘綠色、智能、可持續’為特征。”
拿汽車產業來說,當前多個國家對發展新能源汽車都處于探索階段,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中國,純電動汽車競爭領域尚未分出高下,同等的機遇就擺在曾落后西方幾十年的中國汽車工業面前。
李樸民表示,盡管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滯后于發達國家,可如果抓住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有可能讓中國在新的技術變革中同世界各國站在同一起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