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散人:土地換戶籍,我們準備好了嗎?
2010-08-17 01:57:39
五岳散人
被廣泛詬病的戶籍制度,在重慶的新政策之下有所松動。
我等不是專家學者,高屋建瓴的意識比較差,雖然也對于生下來就把一個國家中的國民分成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很不滿,而且對于城鎮人口占有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感到很不公平,但這些年延續的戶籍政策,在某些地方已經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平衡,比如說社會保障與就業就是平衡的一種。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的話,后續帶來的問題也不是一點半點,值得重視。
長期以來,農業人口是沒有城鎮人口所享受的社會保障的,但農村所享受的社會保障最重要的、也是城鎮人口無法復制的宅基地與承包地。也就是說,農業人口不用花大價錢解決居住問題,而承包地則保證了最基本的口糧。
在現行的土地政策之下,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制,一旦被征收或者作為其他用途,則需要給補償——這是理論上的事兒,各地強拆與對抗時有發生,很多都是不想給足地價而引發的。可是,如果農村戶口轉成城鎮戶口,就與現行的土地政策產生了矛盾。重慶的解決方式是保證三年不變,三年以后由政府有償收回。而這個 “有償”是否能夠公平,是非常關鍵的。
另一個讓人說不準的事情則是工作的機會。如果按照現有的土地政策,即使加上“三年過渡期”,最終農民還是失去了承包地,而新的工作機會會有這么多么?如果沒有的話,城鎮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保障?
第三個問題是城市做好了這種準備嗎?這不單是居住等問題,包括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體系、養老體系等原本就負擔重重的機構,是否能承受隨之而來的巨大壓力?如果土地不隨著戶口的轉換依然屬于曾經的農民,就等于是這些農民兄弟們用自己原本應該具有的生活保障去換購了一份城鎮戶口。但這份城鎮戶口原本就是一種人為的區隔,是一種不平等的表現。這是不是等于他們要用賴以為生的東西,去購買一份原本就不該存在的不平等呢?
這種方式讓人想起曾經發生在北京的一件事。當時房地產的拆遷如火如荼,北京近郊的某鄉為了減少拆遷的阻力,直接把當地鄉民都弄成了城鎮戶口,等到拆遷的時候,得到了城鎮戶口的人傻了眼:城鎮戶口不能擁有承包地,白拆。最后那個區的區長因為貪污腐化而被抓起來了。當然,這并不是說重慶這個舉措是在為房地產開路,可他們解決“農轉非”之后所帶來的社會保障問題以及其他問題的資金,會不會來源于賣農民退出的地所得?
當然,改,總比不改好。其實,我們應該想到,去掉戶籍壁壘的同時,把原本屬于農民的承包地留給他們并不是壞事。這些年來,農民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良多,工業最初的發展與后來的經濟起飛,某種意義上是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現在把土地作為一種補償,在取消歧視性戶籍的同時留給農民,也是應該的。當然,如果改革了土地制度,那就是另一種說法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