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盛宴 威廉姆森與成都共享
2010-07-04 22:08:04
每經記者 吳宇宸
一次冷靜的答記者問,一場近千人聆聽的論壇,一次名流云集的晚宴。昨日(7月2日),78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姆森在成都連軸轉,將經濟學術思想和頂級學者的魅力帶給了成都。
在上午參觀了明宇集團總部并接受記者采訪后,昨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報社主辦、《成都商報》聯合主辦的“全球融合中國發展”威廉姆森中國行成都站論壇開幕,威廉姆森與國內知名企業家和學者激辯公司治理。晚上,威廉姆森在錦江賓館參加了近200名成都各企業老總出席的名流晚宴。
在昨日論壇的圓桌討論剛開始時,主持人袁岳讓各位嘉賓首先像學生一樣發表了對于威廉姆森報告的體會。參與討論的嘉賓包括了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新希望集團運營總裁唐勇、明宇集團董事長張建明以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所長張宇燕。
在博弈中建立秩序
各位嘉賓因為自己角色的不同,從威廉姆森那里得到的啟發也不盡相同。
王忠明表示,聽了威廉姆森的演講,他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了重新認識。“一般對這個論調都是討伐的,都認為這個有問題,從威廉姆森教授的理論框架中的監管角度來看,如果真的下有對策的話,就說明監管有疏漏,我認為市場經濟的秩序可能就是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斷的博弈中才能建立起秩序來的。”
王忠明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是中國的“國粹”,是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當中的一種固有現象,在這種不斷博弈當中推進了社會經濟不斷的秩序化。“因為有時候在我們政策制定的初級階段要檢討,因為我們政策制定本來不夠完備,留下很多空間。‘下有對策’出來后,又推動政策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經濟秩序不就建立起來了么?”
張建明說,最大的啟發是,企業在組織生產經營過程中制定的交易規則,以及控制度不但要滿足企業所在地政府制度的允許,還要滿足外部環境的應用。他所謂“外部環境的應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容易滿足政府的制度,但是不一定能滿足社會和公眾的心理需求。在制定制度的時候有剛性的,還要有柔性的。
唐勇表示,新希望現在正在做企業縱向發展,威廉姆森關于企業發展邊界的理論讓他感受深刻。“我們現在農產品的交易90%是通過市場治理來完成,在這種市場治理情況下,它導致的交易成本很高,比如就單個農民和養殖戶來說,他的理性是有限的,不是純粹的經濟人,會產生很高的交易成本,這個我體會很深的。”
張宇燕則對威廉姆森的“資產專用性”理論表示欽佩。“你越專用,你的就業領域就越窄,你離開了這個老板,你可能就沒有地方去,所以經濟學討論的不是一個走極端。”
政企關系:政府干預須謹慎
在圓桌討論中,就中國經濟發展中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各位嘉賓都表現出十分濃厚的興趣。中國的政府干預是不是要比西方國家要多?這樣做的好處和壞處在哪?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人員如何更好地監管那些相對高薪的企業人員?
首先拋出這個話題的是袁岳,他說,企業在國內的交易環境中可能跟在美國或歐洲的交易環境是不一樣的,“剛剛唐勇先生提到,就生豬產業鏈上下游的事,政府比他還著急,而且還有行動和政策。”那么,威廉姆森的交易行為理論在這種交易環境中,最需要糾正和調整的是什么?
威廉姆森說,政府比企業更緊張,可能政府更想企業以某種方式來進行經濟的發展,但在美國有前車之鑒。“這些干預的本身可能就是出于良好的目的和意愿,但政府不一定比企業家更為了解他自身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和他實際能力的局限,所以,對此不足之處需要十分警惕。”
觀點
威廉姆森:如何防止銀行倒閉?
每經記者 席大偉
昨日,威廉姆森做客成都,除闡述他研究的領域 “新經濟制度學”和介紹他學習和研究經濟學的過程外,重點就金融危機中一些關鍵性話題進行了解讀。
威廉姆森表示,從金融危機來看,大機構銀行“不輸反贏”,而公眾成了游戲中的輸家,為大機構銀行的魯莽行為“買單”。對此威廉姆森表示銀行的風險,由每個相關部分承擔責任是不可想象的,政府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救市。
如何避免將來再度重復發生上述情況。威廉姆森提出了三個措施。第一,如果銀行規模太大,那么把他們分成有效率的幾個部分;第二,政府出臺一系列新的條例使銀行更透明;第三,明令禁止損害系統完整性的行為。或者兩者都做。
對于美國金融危機,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有一個共識,即監管不力是造成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因此,補救監管成了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經濟界的共識。對此,威廉姆森表示,在所有的補救措施中,監管、調控是必須的,如何監管卻是個問題。監管的失敗有5個原因:設計失敗、差距激勵、差異的能力、知識差距、跨期轉換(捕獲)。要做好監管,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清楚,即管制什么、什么是好的管制?
威廉姆森表示,無論是什么樣監管體制,本身不可能是完美的,會有一些系統性的缺陷,如有一些管制對銀行不起作用,或者是它的這種管制的經驗是失誤的。所以,做好監管必須要考慮金融的安全性,尤其是要考慮政治問題對金融造成的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