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預期“嚇癱”醫藥股 科倫藥業醞釀危中尋機
2010-07-04 22:07:44
每經記者 劉明濤
6月上空,整個醫藥板塊可謂烏云密布。
在嚴打醫藥商業賄賂以及發改委劍指藥價虛高以來,整個醫藥板塊顯得不堪一擊,個股紛紛扭頭暴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自6月11日以來,已有83只醫藥股跌幅超過20%,而跌幅超過30%的個股更是達到驚人的12只。
雖然整個板塊近來暴跌,但是才于6月上市的科倫藥業(002422,收盤價86.90元)似乎受此影響并不大,該股雖然在6月17日、18日連續大跌,但是隨后強勁走出6連陽,并創出上市以來的新高100.48元,盡管本周該股股價有所回落,但從6月11日算起,科倫藥業累計跌幅僅為11.15%,遠遠跑贏整個醫藥板塊。
業內人士稱,在整個板塊下行調整后,科倫藥業這家國內輸液行業的龍頭企業將厚積薄發。
降價反而是個利好?
降價預期引發整個醫藥板塊“地震”,科倫藥業股價卻有驚無險地守住發行價,原因何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6月29日科倫藥業股東大會上試圖找出答案。
6月29日,科倫藥業召開了2009年年度股東大會,到場開會人員除了公司高管以及個別股東外,沒有一家券商及私募參與,會議看似平淡,但董事長劉革新解答股東提問時,對公司未來發展顯得很樂觀。
劉革新認為,“自科倫藥業成立以來,經歷行業大小20余次降價,但公司依然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另外,此次《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到底對醫藥行業會有怎樣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而公司副總經理陳得光同時表示,“藥品降價,從長遠來看,對科倫藥業其實還是利好。在整個大輸液行業中,一旦藥品真正降價,一些規模小、沒有技術更新的廠家肯定受影響更嚴重,科倫藥業受影響的可能則要小一些。而一旦某些競爭對手頂不住降價壓力,還有利于公司進行兼并,擴大規模。”
湘財證券分析師葉侃表示,從生產環節期間費用率和銷售費用率的最高核算標準來看,可總結為創新藥高于普藥、中藥和生物制品高于化學藥品,這延續了醫改鼓勵創新、鼓勵中藥和生物藥的思路。
由此不難看出,一直著力做大輸液、并不斷創的新科倫藥業在此次降價風波中,受到的影響其實不會太大。
或從行業整合中獲益
科倫藥業是國內輸液行業中品種最齊全和包裝形式最完備的醫藥制造企業之一。其生產和銷售包括輸液、粉針、凍干粉針、小水針、片劑、膠囊劑、顆粒劑以及口服液等各類藥品及化學原料。其中,公司擁有279個品種共396種規格的非大輸液產品。以具體產品計,公司有25個大輸液品種和67個非大輸液品種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記者查閱相關數據發現,我國輸液行業在2000年解禁后產能迅速擴大,至2007年,產量快速擴張到70億瓶(袋),產值達到200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大輸液需求將持續增長,2011年可達到100億瓶(袋)或更高,因此未來該行業的發展空間是很大的,而目前國內大輸液行業集中度偏低。
資料顯示,國際上大輸液市場基本為美國百特、德國貝朗、意大利費森尤斯卡比、日本大冢等占據。其中百特占到美國大輸液市場的80%左右,歐洲市場基本為百特、貝朗和費森尤斯卡比所占據、大冢占到日本市場的50%。而國內目前最好的科倫藥業在大輸液行業的市場占有率卻遠低于50%。
平安證券分析認為,大輸液行業集中度未來將逐步提高,在政策因素、技術更新換代加速,以及競爭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目前已經具有規模優勢和全國布局的科倫集團和雙鶴藥業,將可能成為大輸液行業的主導者。
記者注意到,2009年,科倫藥業公司實現收入32.46億元,同比增長23.83%,實現凈利潤為4.28億元,同比增長38.07%,其銷售各類大輸液產品約22億瓶(袋),居國內大輸液行業第一。今年上半年,科倫藥業主營業務較去年同期穩定增長,其凈利潤預計較去年同期增長40%至60%之間,其中軟塑包裝輸液產品銷售占營業收入比重提升。
科倫藥業日前接受國信證券調研時稱,公司軟塑規模目前為40億瓶,是未來四年的主力。而可立袋要和pp軟袋主攻中高端市場,非PVC(聚氯乙烯)將全部過渡到軟袋雙閥,并將上市雙室帶、三室袋等。通過品種結構的調整,高毛利的品種逐步替代低毛利產品。
海通證券認為,隨著技術升級以及業績快速上升,科倫藥業也將迎來行業整合機會,提升集中度,值得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