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百公里 長三角物聯網角逐上演三城記
2010-06-30 03:07:59
每經記者 伍承波 發自嘉興、上海
明天,也就是7月1日,隨著上海到南京的滬寧高鐵全線開通,標志著長三角將正式進入高鐵時代。屆時,滬寧間的行程將縮短到1個多小時。而假如滬杭高鐵如期在10月開通,上海到杭州之間的旅程也將縮短到40分鐘。此前在5月,國務院已正式批準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這意味著滬寧杭等長三角城市打造一個超級城市群的藍圖已基本成型。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一番調查后發現,雖然在硬件建設上長三角的經濟轉型發展之路光明一片,但彼此之間的地域界限卻并沒有完全打破,相互間的重復建設、甚至惡性競爭仍然存在。其中,物聯網這一新興產業在江蘇無錫、上海、浙江嘉興之間如此狹小地帶的激烈競爭,似乎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從浦東機場和浙江嘉興大約有126公里,而從上海火車站到江蘇無錫的距離也是126公里。如今,這個“等腰三角形的3個頂點正同時為打造一個強大的物聯網而發力。
據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長城戰略咨詢在今年4月聯合發布的 《物聯網產業發展研究 (2010)》報告顯示,預計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總體規模將超過1萬億,而到2020年時將超過5萬億。
事實上,在剛剛獲批的《長三角區域規劃》文件中并未提及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但物聯網未來上萬億的產業規模,加上經濟轉型的巨大壓力,使各個地方政府對此傾注熱情就顯得順理成章。如今,物聯網已被嘉興及無錫視為改變其經濟格局的新興產業;而上海也正尋求發展物聯網的空間,并將傳感器和芯片作為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不過,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無錫、嘉興、上海三地的物聯網專家團隊基本上是同一批人。
相距僅一個小時車程之遙的三地,在《長三角區域規劃》剛剛獲批的大背景下,物聯網的產業發展會不會存在重復建設的情況?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等相關部門會不會對重復的產業現場進行宏觀干預?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物聯網正處于探索階段,工信部等國家相關部門不會對物聯網的發展進行干預。
而放眼更大的范圍,在長三角區域乃至整個國內,一場全民物聯網的大投資正在進行中。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協調好新興產業的發展,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主任咨詢顧問宋海剛博士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物聯網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在短期內還不會有大規模的應用,但若產業化,長三角地區的物聯網重復建設將很難避免。
嘉興:
借日企經驗尋產業化道路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嘉興科技城創新部的金導和他的同事每周都會在嘉興與上海之間來回跑幾趟,所要完成的使命就是將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訓機構引進到嘉興這個曾被高新技術投資者“忽略”的城市。根據《長三角區域規劃》,嘉興將發揮臨滬和沿灣優勢,建設高技術產業、臨港產業和商貿物流基地,成為運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
嘉興市發改委信息產業處長、嘉興市信息產業局副局長楊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誰能夠率先找到物聯網產業化的道路,誰就能夠搶先贏得商機。嘉興市發改委預計,嘉興將爭取在上萬億元的物聯網產業規模中,尋求到至少1/10的市場空間。
6月上旬的一個下午,嘉興物聯網產業園區所在地——嘉興科技城與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NRI)簽訂物聯網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楊河對記者表示,野村是目前唯一加入國家傳感網(物聯網)的外資企業,也一直參與日本的國家物聯網建設。為此,當地希望通過其在日本戰略國家物聯網u-Japan的開發經驗,幫助嘉興物聯網盡快找到產業化發展的最佳道路。
楊河透露,嘉興的物聯網產業發展主要領域將朝著“三一工程”邁進。所謂“三”是指公共安全、交通物流、智能電網三個領域的示范應用;“一”則指“感知嘉興”的建設。
中科院嘉興無線傳感網工程中心副主任姜華向記者表示,嘉興的機場防入侵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能夠通過實時監控,對停機坪等重要場所提供入侵警戒,防止破壞人員、恐怖分子等對機場實施不法行為。由中科院嘉興無線傳感網工程中心實施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防入侵系統的應用“運營情況良好,示范效應明顯”。
“如何尋找更好的商業模式,將是決定嘉興是否能夠真正走出產業化道路的關鍵一步。”楊河說,他們希望能夠在《長三角區域規劃》獲批的大背景下,能夠從資金和政策傾斜等方面得到一些支持,以實現嘉興從傳統工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成功轉型。
無錫:
“挖角”戰術力爭后發制人
6月26日,由60多家單位自愿締結的“感知中國”物聯網聯盟在無錫正式成立。據透露,無錫物聯網的發展目標是2015年達到2500億元的產值。
實際上,無錫物聯網產業化研究院團隊同樣來自于嘉興團隊,這始于無錫市委書記與中科院嘉興無線傳感網工程中心主任劉海濤的一次會談。雖然國內其他城市對物聯網的概念還處于比較模糊的認識階段,但無錫市傳統工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使他們不得不考慮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引進污染小的高新技術成為無錫市高層首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與劉海濤的會面,讓無錫市的決策層找到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新道路,而引進嘉興物聯網的開發團隊建立自己的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這對于嘉興而言可謂來勢逼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工信部網站上看到,無錫已經申請物聯網產業化規劃,而嘉興和上海均未在此列。對于在實現產業化的道路上,無錫與上海、嘉興將有怎樣的競爭,業界一直頗為關注。
楊河對記者表示,嘉興是國內第一個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無線傳感網絡產業發展規劃的城市,作為國內較早進入無線傳感器網絡領域的地區之一,嘉興已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優勢。但隨著無線傳感器網絡產業化應用的推進,各地都已經開始認識到無線傳感器網絡所面臨的巨大潛力,無錫、上海等地都已提出了相應的產業發展計劃,爭相進入這一領域,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意圖搶占無線傳感器網絡發展的前沿高地。
楊河透露,在物聯網的技術研發方面,與后起的無錫和上海相比,嘉興物聯網具備了更扎實的實戰經驗,并成功引入企業進行成果的轉換。比如上海浦東機場的防入侵物聯網系統、上海世博會的安檢系統,嘉興交通和電力系統等。“這些安全關鍵領域的成功運用,為嘉興物聯網實現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楊河表示,要實現產業化,當務之急必須要降低成本,而成本的降低,與大規模的商業化運作密不可分。
在《長三角區域規劃》大背景下,嘉興、無錫、上海是否會搶占同一塊蛋糕?在產業化的道路上,是否會拼得你死我活?身為無錫物聯網研究院院長,同時仍擔任中科院嘉興無線傳感網工程中心主任的劉海濤對此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物聯網的領域非常廣泛,沒有哪一個單位能夠獨自將它做完。
上海:
研發總經費將超過1億元
嘉興科技城管委會黨工委辦公室副主任尚曉天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嘉興希望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與上海形成優勢互補。“有一家做芯片的企業,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建立了研發中心,由于其土地面積受限,這家企業便將嘉興作為其制造基地。”不過尚曉天也坦言,這與嘉興主動與上海張江和該芯片公司積極接洽密切相關。
在物聯網的發展上,上海是否真的能夠與嘉興形成優勢互補?對此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關鍵要看嘉興的投資環境是否能夠有足夠的吸引力,同時要看這些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的企業是否真正愿意將其制造基地放在嘉興。
上海物聯網產業基地一人士稱,上 海是國內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方面具有一定基礎。1999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國內有關高校即開始相關工作的研究,并呼吁成立國際物聯網標準特別工作組,負責相關國際標準的編寫。目前國內在器件設計和制造、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網絡架構、軟件信息處理系統配套、系統設備制造、網絡運營等物聯網主要環節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化能力,并在第二代身份證、奧運門票、世博門票、貨物通關等領域開展應用。
據記者了解,上海的物聯網產業除了聚焦在與嘉興和無錫相同的智能電網、交通、安防、物流等領域外,還試圖在環境監測、樓宇節能管理、醫療、精準控制農業等四大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在研發方面已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預計總經費將超過1億元。
根據上海物聯網發展行動推進方案,上海物聯網將在世博園區率先進行物聯網應用示范;在嘉定、浦東等地區建設物聯網產業基地,形成若干個物聯網應用示范區和產業集聚區,展示物聯網應用技術和示范工程,集聚本市物聯網優勢企業,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形成技術創新、應用方案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合力;此外,通過設立“上海物聯網中心”形成高端產品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前景展望
未來惡性競爭或難避免
有外界傳言,在今后的物聯網產業化道路上,無錫與嘉興將有所分工:無錫專做民用產品,嘉興則主要研發軍用項目,對此楊河并沒有予以否定。“我們主要集中在智能電網、交通物流、電力和公共安全防護等領域。”顯然,交通物流將涉及到民間運用,對于兩者是否會存在重復研發的問題,嘉興物聯網研發團隊稱,關鍵要看誰在產業化方面跑在前面。
據嘉興科技城部分人士表示,如果《長三角區域規劃》中的產業布局不能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傾斜和支持,惡性競爭將無法避免。
據宋海剛透露,目前長三角不少城市都在試點物聯網,包括杭州、蘇州等地在內,但都局限在應用領域,如高鐵物聯網應用等。有些城市并沒有很好地對物聯網的產業化進行梳理。“如果大家都一窩蜂而上,那么也極有可能出現一窩蜂而下的結果,這對提升長三角的整體競爭實力很不利。”
參與制定《長三角區域規劃》的上海市社科院經濟與區域研究室主任陳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國家對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空間布局進行宏觀上的指導,并不代表某個城市只能做規劃中的一些產業,而不能做其他項目。比如物聯網產業,如果嘉興認為做物聯網產業能夠有助于其經濟轉型,對其予以大力發展,但無錫也認為這個產業的前景很廣闊,也想采取措施招商引資。對于這樣的狀況,除了到了非調控不可的地步,國家一般都不會阻止其進行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要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或者改變對行政區域的考核模式。”
陳維坦言,就現實的情況來看,若要提升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經濟實力,避免各地區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和資源重復建設產生的浪費,使《長三角區域規劃》得到更有效的執行,改變對行政區域在經濟發展中現有的考核模式相對比較可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