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木華:沒有一流中小學 談什么一流大學?
2010-04-16 03:06:08
歐木華
“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12日晚,做客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的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如是說。許智宏認為,大學最關鍵的,是應該培養更多優秀學者,培養更多優秀學生,一所大學何年何月成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學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總有一天諾貝爾獎會在中國出現”。
(4月15日《長江日報》)
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國沒能出現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確實值得我們汗顏與反思。
然而,怎樣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筆者以為,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先具備世界一流的教育環境。這種一流的教育環境不僅僅體現在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也應該是世界一流。蔡元培先生有個觀點是“中小學辦不好,怎么會有好大學?”蔡元培談的是教育的良性循環,在他看來,中小學與大學是一個整體,中小學辦好,才會辦好大學,大學辦好,又會為中小學提供良好的師資力量。因此,沒有好的基礎教育,奢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顯然不靠譜。
一流的教育環境的第二個重要特征,是要讓學子們有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在今天,我們的教育更容易造就一批“聽話”卻不會也不愿自己思考問題的孩子。孩子是無辜的,因為他們的老師也無法在教育理念上實現獨立與自由,歸根結底,問題出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上。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教育并非教師們在主導,教師只是實現教育行政化的一個環節。
如果不能在制度上解放教師,讓他們有更多的教育自主權,從而脫離“應試教育”指揮棒的束縛,那么,教育環境的改良根本無從談起。如今一些中小學、大學的校園建設得越來越美麗,教學大樓越來越宏大、新潮,有著21世紀的時代特點,而教育理念卻仍然陳舊、僵化,教育制度仍然和上世紀80年代類似。這樣的“教育土壤”如何稱得上肥沃?即使培養出了一些人才,又有多少人才愿意留在這樣束縛人的環境中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陳丹青、賀衛方等著名教授的“罷招”事件,反映的是教育工作者對當前教育環境的無奈與反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教授并不多。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導師變成了“老板”。
之前,央視采訪被稱為“當代經濟學家之父”的百歲老人陳翰笙,請他對北大說一句祝賀或希望的話,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后鄭重地說:“我希望北大辦得跟從前一樣好!”接著他又說:“我希望北大的教授,第一不要兼官,第二要有著作,第三要關心學生,第四要學生提高外語水平。”
說實話,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只能是長期目標,而當務之急,則應該反思的是諸如北大這樣的學校,為何給民眾的影響不如以前的北大?我們到底失落了什么?我們什么時候能讓北大辦得和從前一樣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