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更多

每經網首頁 > 更多 > 正文

保障房建設或調門檻:社會資金放寬 保障范圍擴大

每日經濟新聞 2010-01-06 16:40:55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保障性住房建設中面臨的資金困難,或將通過社會資本來填補。

         每經記者近日獲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近日發布一份名為《我國住房保障應救助與扶持并舉》的報告,建議適度上調住房保障標準,將“夾心層”、就業時間短的新職工、進城務工人員等非戶籍人群納入其中。

          同時,住建部下屬的《中國建設報》也發表文章,建議“十二五”期間的住房保障可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

         保障房建設資金告急

          隨著保障房建設力度的加大,資金瓶頸開始凸顯。上述報告稱,從全國總體情況看,今年實物廉租住房建設任務完成尚未過半,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地方財政狀況緊張,配套資金不足。

        去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曾發布報告稱,在中央預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資項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截至8月底,僅完成投資394.9億元,完成率為23.6%.

        湖南省建設廳的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保障房建設中,湖南省的大部分縣市都存在資金緊張的現象,一些貧困縣的保障房建設支出比例過高,支出結構嚴重失衡。

         河南省建設廳的相關負責人也向每經記者坦言,在保障房建設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緊張現象。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經濟增速減緩的形勢下,地方政府勢必面臨著保障房建設資金緊張的現狀。同時,由于收益較低,地方政府建設保障房的積極性也不高。

         建議吸引社會力量

         針對這種現狀,近日,住建部下屬的《中國建設報》發表署名文章稱,“全部資金都由政府部門來出是不現實的”,文章建議,引入企業化運作,“有助于提高政府財政補貼資金的運轉效率,并能有效規避政府部門直接運營社會事務所產生的各種弊端。”

          這篇題為《“十二五”期間住房保障應更多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的文章稱,只要補貼資金到位、相關的政策設計合理、行業的監管運行完善,企業等社會主體完全可以更好地操作住房保障。

        但一位接近國土部的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收益較小,實際介入保障房建設的社會資金很少。

        保障標準或上調

        上述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的報告還建議,“十二五”期間,將住房保障范圍適度上移,解決“夾心層”、就業時間短的新職工、進城務工人員等非戶籍人群的住房問題。

         報告建議,可以通過救助與扶持相結合的方式,在一部分存量住房中適宜低收入家庭租住的低租金、小戶型住房較為充足的地區,更多地實施貨幣補貼保障。

        報告稱,在去年年底出臺的優惠利率、首付款等居民住房消費支持政策基礎上,出臺相關的替代政策,通過財政補貼、貼息、稅收返還等廣義保障措施,使我國住房保障覆蓋范圍適度上移。

責編 韓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另类在线 | 色先锋久久久久久资源 | 日本另类一区二区 | 午夜亚洲在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站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