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袋子”鼓起來 “消費”馬車才能跑起來
2009-12-05 02:29:07
每經記者 何珺 徐奎松
擴內需,促消費,最根本的還得看老百姓的“錢袋子”有多鼓。
近日,人民日報撰稿,曬出了不同行業的民眾收入狀況。令人擔憂的是,在收入提高的同時,百姓手頭的“閑錢”并不見長。
淮北打工者一提起物價和孩子的學費就嘆氣;看天吃飯的富錦種糧大戶最擔心的就是腰包沒“底兒”;重慶的白領望著漲幅減少的薪水單說,無薪假期倒是增加了;沈陽工程學院的田老師在期待事業單位工資改革盡快到位……“現在的收入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家里沒點儲蓄總不行吧。”田老師的一句話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
在擴大內需依然緊迫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政府陸續出臺的刺激政策已不可持續,真正制約著百姓消費能力的正是那并不太鼓的“錢袋子”。如何讓普通勞動者“勞有所得”、“干有所值”,讓“消費”這架馬車動力十足?《每日經濟新聞》邀請了3位專家,為您詳細解析。
·觀點摘要·
■談收入
雖然不同的統計方法得出的數據不盡相同,但是勞動報酬率(居民收入/GDP)逐年下降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普通勞動者收入確實提高得不夠快。
■談分配
我們現在拉大了的收入差距,是由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應通過稅收等規范手段適當調低;低收入階層收入的不足應通過社會救濟、社會保障措施填補。
收入逐年差距拉大
NBD: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3%,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則達到15.3%。可見,雖然收入增長了,但依舊趕不上消費額的增速。
狄煌:這并不奇怪,因為消費額不僅指居民的消費部分,還包括集團消費,再加上今年像“以舊換新”、“家電下鄉”這樣刺激消費的政策力度不小,在利好政策下釋放出一些以前沒有實現的消費需求,而實際居民支出肯定小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但排除這些因素,普通老百姓的確感覺到支出的增長比收入快,風險和壓力在增大。同時,環境和未來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都決定了百姓還不敢輕易減少儲蓄率。如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負擔較重,房價的過度增長,這都無助于儲蓄率的降低。
NBD:據了解,從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從7.3倍上升到23倍。城鄉居民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多年來一直備受關注,但未見縮小,反而不斷拉大,這是為什么?
賀鏗:是的,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和個人之間都拉開了差距。這種情況政府是知道的,但我也不明白為什么政府解決不了。而且相關管理部門到現在為止,也沒拿出硬措施,譬如國企老總都歸中組部管理,年薪是完全可以劃出上限的。另一方面,我認為應該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狄煌:這不是一時半會能改善的。90年代中后期開始,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壟斷行業的問題日益凸顯,隨著它們越做越強,和一般行業的收入差距自然越來越大。
NBD:沒錯。在一些壟斷企業里,普通職工的年薪是社會一般勞動者的數倍。我們也聽說過,存在壟斷性大型國有企業在虧損時向國家要錢,盈利時則占為己有的現象。相反,中央財政很少能進入民營經濟體系。
賈康:政府將投資更多地偏向公共基礎建設和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后期對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的機制要快速跟上。一旦跟不上,擠出效應就會抬頭。所以,如何消除壟斷、消除門檻,推進民營企業制度創新等都應有待考慮。
此外,一些觀念也需要改變。政府大包大攬一些重點工程是不合適的。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之初,本考慮讓一些民營企業加入,而且當時各地方政府都表示歡迎。但當4萬億擴張性財政政策宣布后,很多官員變臉了,這與我們的政策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政府花錢應該不與民爭利,應花在能引導民間資本的開銷上,這樣形成的政策合力,才能把政府的資金投放放大,企業和居民收入才能水漲船高。
普通勞動者收入提高不夠快
NBD:近30年來,我國居民消費扣除價格因素后年平均增長8.8%,但于同期GDP9.8%的速度比,仍相對滯后。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率 (居民消費/GDP)是35.3%,僅為美國的一半,甚至低于印度。人民日報認為,是“干得多,掙得少”制約了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幾位專家怎么看這個問題?
狄煌:雖然不同的統計方法得出的數據不盡相同,但是勞動報酬率(居民收入/GDP)逐年下降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整體分配總量不足以使內需擴大,另一方面,從結構上講,分配差距過大的現象也沒有扭轉,這些都是制約消費的因素。普通勞動者收入確實提高得不夠快。
賀鏗:從初次分配結果看,過度依靠基本建設投資增長來支撐經濟增長,嚴重影響了資本形成率與最終消費率的客觀比例關系,這一結果是相當不合理的。居民消費率低,是因為勞動報酬率低。現在為什么內需不足?就是因為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平衡,沒錢消費。
NBD:財政收入每年都在遞增,其幅度與工薪階層的收入增長幾乎沒有可比性。如果老百姓手頭沒多少錢可以用來消費,那么出臺再多的刺激政策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政府和企業應該如何讓利于百姓?
賈康:有一種觀點認為,政府收入所占份額的提高是一種恢復性增長,而且現在的占比與國際上相比也不算太高。但近年來,企業的比重為什么一路走高?特別是大型企業,帶來了資源收入的急劇上升,卻沒有納入公共收入這個大盤子,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狄煌:我認為,有一種情況會迫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就是當外需已不足以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擴大內需”成為唯一的出路。目前看來,雖然出口情況逐季好轉,但仍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要保持消費需求的可持續性,就迫切需要提高普通勞動者收入水平。
如何調整收入分配結構
NBD:不少人呼吁,為了減少收入差距,應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的起征點。除此之外,今后還應如何調整收入分配結構?
狄煌: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的起征點,將有利于中低收入群體實際收入的提高,我很贊同。收入和物價年年變,所以起征點不應該長時間固定,應該建立一個以物價指數為主要依據的調整機制。
目前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已成了一個普遍現象,這就涉及工資決定機制的問題。現在勞動者報酬基本由資方說了算,應該建立一個平等協商的機制,由勞資雙方共決。
賈康:我們現在拉大了的收入差距,是由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高收入階層的收入應通過稅收等規范手段適當調低;低收入階層收入的不足應通過社會救濟、社會保障措施填補。
對高收入階層的調整,我一向建議,用個人所得稅等稅收杠桿來調節,并在適當的時候開征不動產稅、遺產稅、贈予稅。此外,大力加強高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征管,要使他們的收入和財富得到必要的再分配調節。
政府的職責是取消特權、打破壟斷、保護公民權利,讓社會成員之間實現公開、公平競爭,逐步使社會中等收入群體壯大起來,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NBD:目前,收入分配制度創新是否到了關鍵時刻?
賈康:制度創新很重要。我打個比方,在一些城鎮,城市管理部門把社區的攤販都轟跑了。其實,這不是正常的思維。實際上,小商人形式是草根層面的自救,創造就業機會的,而這些都關系到收入分配。只從社會秩序層面看問題,就忽視了就業與收入問題。
NBD:發改委早在2006年就已初步擬定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意見,幾年來多次組織討論、修訂,但依然未見大的調整方案。
狄煌:在短期內迅速調整到位是不太可能的。好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分配格局不合理的現狀,也意識到必須進行調整,這將會是一個陸續的,漸進的過程。
賈康:我認為,“十二五”期間,在調整收入分配的過程中,政府的責任非常重要。如何調整,核心是公平。一是從權利公平、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的角度來看,政府的責任是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和規則;二是從結果公平的角度來看,政府應通過再分配手段抑制、緩解收入懸殊。
·結語·
NBD:我們注意到,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傳遞出經濟政策的新信號,調結構和保民生在“五個更加注重”中占據了兩個席位。
在大部分百姓收入來源都是勞動收入的情況下,我們相信,把分配機構調整好了,民生問題也隨之解決了一半,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消費的馬車自然也歡騰起來。
再次謝謝各位嘉賓!
訪談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何珺 徐奎松
訪談嘉賓
賀鏗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狄煌 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